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是西藏自治區的一種腰鼓舞,起源於達布(現加查)地區。"果卓"的藏語本義是"圓圈舞",漢語又稱"鍋莊"。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為現存世界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最為古老的項目之一。2005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基本信息

山南昌果卓舞山南昌果卓舞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舞蹈
地區:西藏
編號:Ⅲ—39
申報地區或單位:西藏自治區

簡介

山南昌果卓舞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起源於達布(現加查)地區。"果卓"的藏語本義是"圓圈舞",漢語又稱"鍋莊"。作為藏族傳統舞蹈文化中一種比較特殊的藝術,以其神奇瑰麗、魁力彌久,不僅深受藏族人們的喜愛,也引起了外來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人們的青睞和激賞。果卓為現存世界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最為古老的項目之一。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起源於達布(現加查)地區。相傳公元八世紀中葉,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贊在蓮花生等佛教大師的協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上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牆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蓮花生大師從達布地區邀請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員)跳卓舞鎮魔,從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開來。山南大部分村莊都有卓舞隊,後來這一舞蹈形式又逐漸流傳到其他地區。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於腰左。表演時傳統的隊形基本為圓形,表演者分領舞(阿熱)和群舞(卓巴)兩類。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人數2至6名不等,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基本上同於群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歷的人員擔任。群舞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髮辮子揮舞成“∞”、“○”等形態,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奏感強,變化多端。

特點

山南昌果卓舞山南昌果卓舞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於腰左。表演時傳統的隊形基本為圓形,表演者分領舞(阿熱)和群舞(卓巴)兩類。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人數2至6名不等,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基本上同於群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歷的人員擔任。群舞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髮辮子揮舞成"∞"、"○"等形態,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奏感強,變化多端。

舞蹈組成

卓舞共由18段組成:1.三步鼓點;2.鸚哥;3.安土淨地;4.蓮花生岩上打樁;5.雄獅跳躍;6.虎獅爭鬥;7.連環套;8.旃檀仙女;9.桑耶牆角的基石;10.三擊臥地;11.擊鼓;12.烏鴉行金剛步;13.國王上座;14.財運門;15.臣民;16.禮拜供施;17.大象側臥;18.九步鼓點。卓舞集動作、韻律、技巧、節奏於一身,各方面相互協調、高度統一,因難見巧,魅力無限。

歷史溯源

相傳公元八世紀中葉,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贊在蓮花生等佛教大師的協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上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牆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蓮花生大師從達布地區邀請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員)跳卓舞鎮魔,從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開來。山南大部分村莊都有卓舞隊,後來這一舞蹈形式又逐漸流傳到其他地區。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
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瑣記》中稱,藏民"俗音跳鍋莊嘉會",其舞蹈形態是"男女紛沓,連臂踏歌"、"攜手成圈,騰足於空……"。鍋莊舞除禮讚佛菩薩寺院之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歌詠山川景色,讚美家鄉,傾吐愛情,歌頌幸福生活等。如歌詞中有"雪山啊,快閃開,雄鷹要展開翅膀;森林啊,快讓路,青年人要邁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現舞姿又重情緒表現,顯示了藏族人民的膘悍氣質。

主要類別

山南昌果卓舞山南昌果卓舞

就全藏區而言可分為農區果卓(藏語叫"玉卓")牧區果卓(藏語叫"仲卓")、寺廟果卓(藏語"曲卓")三種。

農區果卓以昌都果卓最為有名。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壩場上,庭院裡,男女相聚,男性著肥大筒褲,有如雄鷹粗壯的毛腿,女性脫臂袍披於身後飄逸灑脫。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啟唱,歌聲噱亮而富於穿透力,舞者和著歌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啞!"的一聲吼叫,頓時加快節奏,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磋步跳起,控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鏇奮發。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輕舞。舞群中不時發出"啞啞"的呼叫聲,催動舞蹈情緒直線升騰,在狂熱氣氛中盡興而止。 牧區果卓盛行於藏北羌塘草原,也廣泛流傳在藏區半農半牧的雪域牧場上。遼闊的藏北草原每逢過年節慶、婚嫁誌喜,恭迎恭送權貴佳客,都要唱歌跳舞。尤其是夏天各地要舉行一年一度的"亞吉"節,俗稱賽馬節。白天舉行跑馬射箭,表演氂牛舞,熱巴舞等活動;晚上燃起等火跳果卓,通宵達旦。牧區果卓典型動作有胸前雙統手(象徵卷羊毛圈),腳下踏步跳躍,前頓步按左右翻身,大跨步,跪拜跳等,不斷變化組合成令人眼花紛亂的動作。男女動作一樣,但男子動作大、渲泄奔放,女子動作較小,相比之下含蓄明快。男性起舞往往脫開身上的披袍,雙手伸開緊拉雙袖,邊跳邊繞袖花,因而"繞袖花"成為牧民果卓舞的一大特色。
寺廟果卓,多出現在寺院內的宗教節日場合。這種宗教性很濃的民間歌舞,節奏緩慢、氣氛莊重,充滿強烈的理性意味。其歌詞、曲調、舞蹈以及表現內容、表演的時間和場合都是特定的。《清史稿·樂志》說這種鍋莊是"司舞十人,每兩人相攜舞,一服蟒袍戴翎,掛珠,斜被黃藍二帶,交如十字。一服藍袍,掛珠,斜被黃紫玉帶,交如十字……"。這正是借人表演的禮儀果卓舞。

傳承意義

山南昌果卓舞山南昌果卓舞

總之,果卓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這一人類生存極限之地創造的至今仍然鮮活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可以說,果卓作為藏族傳統舞蹈文化中一個獨特的景致,在世界舞蹈之林中也是獨樹一幟的。果卓不僅是藏族悠久、燦爛舞蹈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現存民族體育文化中歷史最悠久、最能體現藏族體育特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項目,是全人類的極為寶貴的藝術財富。果卓與其母體藏族傳統文化一樣,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一個比較獨特的民族項目,它的虛擬寫意的表現手法,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以及其中唱詞的風格都與其他古老民族的傳統體育鳳格相接近,如漢民族傳統體育和希臘印度舞蹈體育。並且,它的個性特徵和民族特色以及民間原創意味最濃,有特殊的研究和保護價值。

遺產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山南昌果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