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肌腱損傷

屈肌腱損傷

手部肌腱損傷多為開放性,以切割傷較多,常合併神經血管傷或骨關節損傷,也可發生閉合性撕裂傷。肌腱斷裂後,相應的關節失去活動功能。如指淺屈肌腱斷裂相應指近側指間關節不能屈曲;指深屈肌腱斷裂,表現為遠側指間關節不能屈曲;指深淺屈肌腱均斷裂,則遠近側指間關節均不能屈曲。由於手內肌仍完整,掌指關節屈曲不受影響。伸肌腱不同部位斷裂,其相應關節不能伸展,並可出現畸形。

基本信息

病理表現

本病主要表現為為損的屈肌腱相應的區域發生活動障礙:

1、指淺屈肌腱斷裂相應指近側指間關節不能屈曲;

2、指深屈肌腱斷裂表現為遠側指間關節不能屈曲;

3、指深淺屈肌腱均斷裂則遠近側指間關節均不能屈曲,由於手內肌仍完整掌指關節屈曲不受影響。

治療措施

屈肌腱損傷屈肌腱損傷
(一)深肌腱抵止區(Ⅰ區) 從中節指骨中份至深腱抵止點。該區只有指深屈肌腱,斷裂後應爭取早期修復,直接縫合斷端。若在抵止點1cm以內斷裂,可將腱端前移,即切斷遠斷段,將近端重新附著於止點處。

(二)腱鞘區(Ⅱ區) 從腱鞘開始至指淺屈肌的附著處(即中節指骨中份),在此段深、淺屈肌腱被限制在狹小的腱鞘內,傷後很易粘連,處理困難,效果較差,故又稱為“無人區”。目前一般主張,如系指淺屈肌腱牽拉斷裂可不吻合,以免粘連,深肌腱淺肌腱同時斷裂,僅吻合深肌腱,同時切除淺肌腱,保留腱鞘及滑車。亦有主張同時修復深淺屈肌腱。

(三)手掌區(Ⅲ區) 脫橫韌帶遠側至肌腱進入腱鞘之前的區域。手掌內深肌腱的橈側有蚓狀肌附著,斷裂後限制近端肌腱回縮。在蚓狀肌區深淺肌腱同時斷裂,可以同時吻合,用蚓狀肌包裹深肌腱,防止與淺肌腱粘連。蚓狀肌至腱鞘段,僅吻合深腱,切除淺腱。

(四)腕管區(Ⅳ區) 九條肌腱及正中神經擠在腕管內,空間較小,正中神經淺在,常與肌腱同時損傷。處理時應切開腕橫韌帶,僅縫合深肌腱及拇長屈肌腱,切除淺肌腱,以增大空隙吻合口應不在同一平面。必須同時吻合正中神經。

(五)前臂區(Ⅴ區) 從肌腱起始至腕管近端,即前臂下1/3處。此區屈肌腱,有腱周組織及周圍軟組織保護,粘連機會少。屈肌腱在此區損傷,應全部作Ⅰ期縫合,效果常較好。但在多條屈指深淺肌腱斷裂時,要避免吻合口在同一平面,以減少粘連。

拇長屈肌腱斷裂,亦應爭取Ⅰ期修復。在掌指關節平面,肌腱被夾在兩塊籽骨之間,易造成粘連。該平面的斷裂,不直接縫合肌腱,而是切除遠斷端,在腕上腱一腹交界處作肌腱延長,將遠斷端前移,重新附著於止點處,亦可行環指屈指淺肌腱轉移代拇長屈肌腱。止點1厘米以內斷裂,通常採用肌腱前移法,但不延長肌腱。

治療病例

屈肌腱損傷屈肌腱損傷
觀察手屈肌腱損傷後治療的效果。方法系統回顧手屈肌腱損傷患者60例,共112指,採用手部肌腱顯微修復手術、運動療法及物理治療等綜合性的治療。結果經過3~12月隨訪,按TAM系統評價標準,手指和肌腱功能障礙改善明顯,優良率85%。結論手部肌腱顯微修復手術是關鍵、物理治療運動療法治療有助於手功能恢復。

手屈肌腱損傷除少數需住院的手外傷患者由專科治療外多數均由急診處理。急診如何處理好這部分患者,似乎仍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人們2007年以來,對急診手屈肌腱損傷實行及時專業化的處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1·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60例(112指),年齡18~55歲,男48例,女12例,拇指23指,示指31指,中指19指,環指24指,小指15指;左手38例,右手22例;損傷原因:切割傷25例,擠壓傷16例,絞軋傷11例,爆炸傷5例,撕脫傷3例。

1.2治療方法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高位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後徹底清創,上肢先驅血後上止血帶,肌腱手術操作藉助手術顯微鏡或放大鏡,肌腱的縫合方法人們採用Kessler、Kleinert縫合材料專用肌腱縫合線。根據損傷程度部位不同,選擇不同外固定,術後進一步功能鍛鍊和物理治療。

2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依據國際手外科聯合會肌腱損傷委員會制定的方法,按患指主動活動範圍TAM(totalactivemovement)系統評價。優:屈伸活動正常,TAM>220。;良:功能為健指的75%以上,TAM為200。~220。;中:功能為健指的50%~75%,TAM為180。~200。:差:功能為健指的50%以下,TAM<:180。。結果60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3~12個月。優46例,良8例,中6例,差3;優良率85%。

3討論

屈肌腱損傷屈肌腱損傷
手外科手術十分強調用無創技術操作。在放大鏡下或手術顯微鏡性操作,可使無創技術達到更高的程度,因此,手術效果也會提高到新的水平。由於不同受傷環境對手外傷的性質、部位和嚴重程度有不同而處理的方法、效果也不同。隨著顯微外科技術套用和發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功能,使手部開放性損傷的急診處理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為手外傷病人帶來了福音,也促進了手外科事業的發展。

3.1手外傷急症處理

3.1.1早期清創

保留和修復重要組織,這是防止感染、恢復功能的基礎。對骨關節錯位和韌帶斷裂,要儘早復位,適當固定;並爭取一期修復好肌腱、神經、血管,做好皮膚覆蓋,爭取一期癒合。了解肌腱的正常血液供應對修復肌腱極其重要。肌腱修復時,應儘量保護系膜、腱周圍組織和腱鈕,避免損傷其中血管,促進癒合,有利於術後功能恢復。

3.1.2手部肌腱微創修復

對60例肌腱手術操作藉助手術顯微鏡或放大鏡,特別在做肌腱縫合時更如此。放大倍數以4~6倍為好。在鏡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肌腱結構、腱紐、腱系膜及腱表面上的微血管,以便手術操作時避開。鏡下可以辨別正常組織和變性組織,有利於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和保護健康組織,準確無誤地縫合肌腱和肌外膜;同時在鏡下使用顯微針線,肌腱縫合線以3-0~5-0尼龍線或棉綸線為宜其抗張強度大,有利於術後早期功能鍛鍊避免被拉裂或拉斷,異物反應輕、創傷小,顯微器械,減小對建組織的損害,保證無創操作的精確度。

3.2術後功能康復

3.2.1術後功能訓練

以前認為,術後早期活動是有害的,常為了保護吻合端而術後制動3周,結果肌腱常發生粘連而需要手術松解。近年來,大量實驗證明,肌腱癒合後早期活動可激發肌腱內源性癒合。這主要是因為運動可促進腱鞘及滑膜組織的

屈肌腱損傷屈肌腱損傷
滑液分泌,使肌腱癒合處獲得充足營養,促使腱外膜細胞受到應力作用的刺激而增生,加速細胞分化增殖;使腱細胞分泌的膠原纖維按應力方向作整齊排列,減少了雜亂無序的腱纖維數量。一般認為,肌腱移動3~5mm即可達到預防粘連的目的,在醫生指導下術後24h天后開始主被動忍痛活動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2次/d,15min/次。術後第3天充分活動一次,第4、5、6,天充分活動2次;7~10天每天活動3次;10~15天每天活動4~5次;2周后每天活動6~10次,3周后可做正常活動,以保持手指及關節不腫為限。對於合併骨折的患者。術後4~8周左右即可拆除固定物,保護骨折部位的前提下,由醫生緩慢輕柔的活動手指各指關節,牽伸關節囊及韌帶肌腱和周圍軟組織。通過關節面間的微小活動,促進關節內部結構恢復正常,增加活動幅度,能較好的防治關節攣縮。主動進行直拳、勾拳、全拳的練習,可加強肌力,防止指深、指淺屈肌腱之間、骨與肌腱之間的粘連,從而恢復諸關節的活動能力。早期康復能使手功能儘早恢復。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術後活動醫生耐心的指導和病人的積極配合。

3.2.2物理治療

術後24h即開始分米波無熱量,紫外線紅斑量照射,保持患手與心臟等高水平.能起到消腫、預防感染。分米波治療能加速肌腱癒合,提高肌腱的抗張力強度.可增加肌腱粘連的順應性,有明顯促進再生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性。早期主動活動未制動關節,創麵條件允許時給予蠟療音頻電療超音波療法。能促進瘢痕軟化,恢復組織彈性的作用。結果證明。早期給予物理療法和主、被動活動能有效防治粘連和關節攣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