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支

屈支,又作龜茲、鳩茲、屈茨、歸茲、丘茲、屈茲、苦先、曲先、苦叉等等,乃是古代龜茲語kutsi,梵文Kuci之音譯,今稱庫車。

歷史演變

唐代,屈支的都城在伊邏盧,其故址在今新疆庫車縣城東約3公里的皮朗舊城。

語言

屈支地區通用屬於印歐語系的“吐火羅語”的乙方言。乙方言與印度語言文字也有很深的淵源,故玄奘稱“取則印度,粗有改變”。

音樂

屈支(龜茲)的音樂特別有名,這與它處於東西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西域諸族的樂伎在東傳中原時會聚於龜茲,從而使之音樂大盛。初定令 制七部樂;至煬帝大業中,則擴展為九部樂,其中有天竺、安國、龜茲、疏勒、 康國、突厥等許多西域國家的樂伎,而龜茲樂在中原最為流行。龜茲樂對漢地的音樂、舞蹈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隋書·音樂志》云:“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開皇中,其器大盛於閭■(門,內加乾)。”
《通典·樂六·清樂》云:“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
《酉陽雜俎·語資》:“玄宗常伺察諸王。寧王嘗夏中揮汗鞔鼓,所讀書乃龜茲樂譜也。”龜茲音樂之著名和流行可見一斑。

玄奘對屈支國的描寫

【原文】
屈支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黍、麥,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產黃金、銅、鐵、鉛、錫。氣序和,風俗質。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服飾錦褐,斷髮巾帽”。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屈支種也,智謀寡昧,迫於強臣。其俗生子以木押頭,欲其匾匾也。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取則印度,其習讀者,即本文矣。尚拘漸教,食雜三淨。潔清耽舐,人以功競。
【今譯】
屈支國之疆域東西一千多里,南北六百多里。大都城方圓十七、八里。土質宜於種植黍子、麥子,出產粳稻、葡萄、石榴,盛產梨、花紅、桃子、杏子。礦產為金、銅、鐵、鉛、錫。氣候四季溫和,民風淳厚樸實。書面文字效法印度,稍加修改。器樂歌舞,獨擅盛場,尤勝各國。衣飾多用彩綢、毛布,頭髮剪短,束戴幘帽。通用貨幣為金錢、銀錢、小銅錢。國王為屈支土著,才智平庸,謀略不足,受制於幹練的權臣。其地風俗,用木板箍扎初生嬰兒的頭部,以使頭形扁薄不圓。境內有佛寺一百多所,僧人五千多,均研習小乘教的說一切有部。佛經教義與戒律儀軌都效法印度,故學習者直接閱讀印度原文。僧徒依然滯溜於漸教階段,兼食三種淨肉。不過人人潔身自好,鑽研佛典,互相以修行之功效競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