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行吟圖

屈子行吟圖

屈子行吟圖【注音】:qū zǐ xíng yín tú,【釋義】:木刻版畫。明末清初陳洪綬作。為作者青年時所繪《九歌圖》之一。畫面上屈原高冠廣袖,身佩長劍,踽踽獨行,吟歌於澤畔,形容憔悴中有堅毅之色。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形象。

作品簡介

畫名

屈子行吟圖
屈子行吟圖

注音

qū zǐ xíng yín tú

年代

清代

作者

陳洪綬所作
陳洪綬(公元1598-1652年),字章候,號老蓮,浙江諸暨人。少年天資聰慧,能詩善書而尤愛繪畫。他四歲時就登案作過八、九尺長的《關壯繆像》壁畫。十歲在杭州臨摹李公麟的《孔子像》及“七十二聖”石刻畫像,能“不規規形似”而變易其法,達到了遺貌取神,“人莫能辨”的程度。十二歲賣畫,其作品“懸市中立致金錢”。他早年受業於山水畫家藍瑛,後又從周防、徐熙黃筌、李公麟、王蒙等名家作品中,吸取傳統繪畫的精華,博採眾長,融合新機,因而在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獸等方面,無一不工,精妙入微。

介紹

木刻版畫陳洪綬作。為作者青年時所繪《九歌圖》之一。畫面上屈原高冠廣袖,身佩長劍,踽踽獨行,吟歌於澤畔,形容憔悴中有堅毅之色。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形象。
《屈子行吟圖》因為出色地概括了戰國時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精神狀貌和性格特點,歷來被世人所讚賞。評論家皆以為,自清代以來的兩個多世紀中,凡作屈原像的畫家,尚無人創作出高於此圖的作品。所以,它是一件無愧於屈原畫像中冠絕當世的珍品。《屈子行吟圖》以鮮明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性,給明末清初崇尚山水花鳥的沉悶畫壇以有力的衝擊,使一般畫家開闊了眼界,為拓寬版畫藝術的發展道路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同時,把歷史上一位偉大愛國詩人的高風亮節,傳給了千秋萬代,其魅力是長存的。

鑑賞

作品背景

《屈子行吟圖》是明末畫家陳洪緩的版畫傑作。這古典繪畫,因為出色地概括了戰國時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精神狀貌和性格特點,歷來被世人所讚賞。評論家皆以為,自清代以來的兩個多世紀中,凡作屈原像的畫家,尚無人創作出高於此圖的作品。所以,它是一件無愧於屈原畫像中冠絕當世的珍品。
陳洪綬作《屈子行吟圖》時,年方十九,當時正是明朝處於危機四伏,國難當頭,社會變動異常激烈的時刻。自幼酷愛繪畫,有著良好繪畫技藝的陳洪綬,此時正居於浙江紹興,師從浙東著名進步學者周宗周,從而得到了愛國思想的薰陶,增長了洞察朝政弊病、社會陰穢的能力。在他十九歲那年冬天,他與學友一起研讀了屈原的名著《離騷》,深被愛國詩人屈原的崇高品德及其作品的思想內容所感動。他在有感於懷的情況下,揮筆作畫,創作了《九歌圖》木刻插圖十一幅,以及這幅以屈原形象為主體的獨頁版畫《屈子行吟圖》,借歷史故事,抒發他對世亂民怨的郁優情懷,以及愛國優民的摯誠心意。
《屈子行吟圖》作為陳洪緩的早期作品,顯示了畫家早熟的藝術才華。這件作品構圖簡括,形象突出,以舒寬寂靜的調子引人入勝。畫面通過古樹野花、頑石曲徑的簡明勾勒,大塊空白天地的隨意鋪設,造成一個荒寒淒涼、蕭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有效地渲染了屈原流放獨行的環境,起到了布境以言情的作用。然而畫家著力之處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屈原愁眉鎖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須,昂首遙視,通過面部描繪,使人物憂鬱寂苦,但決不變心從俗的堅強意,志,溢於容表。畫家在顧及臉部表情的同時,主要是從整體入手,顯現人物的性格,如以挺勁飛暢的線條勾畫衣著的褶紋,誇張了服飾的奇偉,並在腰間配一隨步擺動的長瞬進而加強了屈原飄然遠行的氣氛,使屈原莊重、穩定、傲岸的神態和軒昂氣宇,躍然畫面,達到了貌其形似,得其神韻的藝術效果。人們皆知,屈原是一位有著崇高地位的歷史上物,他的性格和作品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他又有著長達三十餘年的悲劇身世。要在極為有限的畫面上塑造這樣一位偉大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若功力不深,是很容易漫畫化的。然而,在陳洪綬下,屈原的形象卻被刻劃得如此神韻畢肖,魅力無窮,確實難能可貴。此外,這件作品在技法上採用以線條勾描為主的白描手法,筆勢蒼老潤潔,清癯挺秀,勾勒簡練暢率,剛柔相濟,尤其是衣紋線條有金石味,“森森然如折鐵紋”,古拙粗獷。這種畫法,不僅使人物形象更趨鮮明生動,並使畫幅極具裝飾性的形式美,這都顯露了年輕的陳洪綬,作畫有變化多姿、削繁求簡之妙的才華,以及迂拙怪誕的畫風。清人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說:“洪綬畫人物,軀幹偉岸,衣紋清圓細勁,兼有公麟、子昂之妙。設色學吳生法,其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三百年無此筆墨也。”從《屈子行吟圖》來看,這個定評是恰如其分的。

作品思想

《屈子行吟圖》的深刻思想內容,標誌著陳洪綬是一位具有平民氣質和民族正氣的畫家。繼這件作品之後,他創作了《西廂記》、《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繡像插圖,其中特別是《水滸葉子》,以轉折有力的線描,勾畫出四十位梁山英雄好漢的形象,歌頌了他們勇於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革命精神,成為陳洪綬一生最精心的佳品,明末清初畫壇上具有進步思想內容的傑作。陳洪綬四十餘歲時雖上北京,入燦為國子監生,召為舍人,專替王室臨摹歷代帝王像,但他不願與封建統治者合作,無意為官而南歸紹興。清兵入浙東時,陳洪綬不幸被俘。清兵曾以屠刀脅迫他作畫,他拒不一依從,險遭殺害。而他對下層民眾,則深表同情,凡有索畫者,有求必應。故陶元藻《越畫見聞》中記載:陳洪綬“生平喜為貧不得志人作畫,周其乏,凡貧士藉其生者數十百家,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為搦筆也。”後削髮為僧,避亂雲門寺,以吟詩作畫,表露優國優民、憤世嫉俗的情感。陳洪綬成為一代名畫家,獲得了與同代著名人物畫家崔子忠齊名的“南陳北崔”之譽,這與他關心民瘼,聲張民族正氣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屈子行吟圖》猶如開台鑼鼓,奠定了陳洪綬作思想的基礎。
《屈子行吟圖》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典型形象,以鮮明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性,給明末清初崇尚山水花鳥的沉悶畫壇以有力的衝擊,使一般畫家開闊了眼界,為拓寬版畫藝術的發展道路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同時,把歷史上一位偉大愛國詩人的高風亮節,傳給了千秋萬代,其魅力是長存的。(王心棋)

作者生平

陳洪綬 (1598-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浙江諸暨楓橋人。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獨創風格的畫家。祖上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陳洪綬幼年早慧,詩文書法俱佳,曾隨藍瑛學畫花鳥。成年後到紹興蕺山師從著名學者劉宗周,深受其人品學識影響。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應會試未中。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到北京宦遊,與周亮工過從甚密。後以捐貲入國子監,召為舍人,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與崔子忠齊名,世稱“南陳北崔”。明朝覆沒後,清兵入浙東,陳洪綬避難紹興雲門寺,削髮為僧,一年後還俗。晚年學佛參禪,在紹興杭州等地畫為業。陳洪綬生性怪僻,憤世妒俗,身歷憂患之時,所交師友多為正義之士。著有《寶綸堂集》。

現在版

當代傅抱石所作

簡介

作者】:傅抱石
尺寸】:62×109cm
鈐印】:抱石之印、往往醉後、蹤跡大化
題識】:一九五三年五月,傅抱石寫。

題字

潘受題傅抱石《屈子行吟圖》
歲歲端陽寫屈原,江山如月半蟆吞;
畫家心事吾能說,欲借騷魂起國魂。

詩後附註

抗日戰爭期間,抱石每歲詩人節,必寫屈原為紀念。癸未端午,寫屈原畢,適余過談,即加題云:『國渠先生因戰事自星洲歸來,過山齋作半日暢談,適余寫此數小時後也。先生工詩,即以奉塵如何。』然後持以相贈。二十年後,余在新加坡發篋得畫,補題一七言律云:
二十年前寇正頑,萬悲澎湃畫圖間。
懷沙己作湘壘去,抱石能招屈子還。
只有滄浪真可濯,向來蕭艾最難刪。
高冠長鋏哺糟否,澤畔行吟此悴顏。
蓋所作乃屈子行吟澤畔意也。”

成交價

RMB 302.5萬元(2000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