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亞薩蘭

尼亞薩蘭

尼亞薩蘭英文名稱:Nyasaland ,今馬拉威,曾淪為英國殖民地。1964年獨立,名稱隨之廢棄。1953年-1963年曾為“英屬中非聯邦”一部分。

基本信息

簡介

尼亞薩蘭尼亞薩蘭

16世紀,班圖人開始大批進入馬拉威湖(舊稱尼亞薩湖)的西北一帶,並在馬拉威及毗鄰地區定居。1891年英國正式宣布這一地區為“英屬中非保護地”,又名尼亞薩蘭。1953年10月,英國強行將尼亞薩蘭同南羅得西亞(今辛巴威)、北羅得西亞(今尚比亞)組成“中非聯邦”。1963年2月1日中非聯邦解體,尼亞薩蘭實行內部自治。1964年7月6日獨立,改名為馬拉威。

地理位置

尼亞薩蘭尼亞薩蘭

位於非洲東南部,鄰今坦尚尼亞、尚比亞和莫三比克。為一內陸國家,面積118,485平方公里,其中75%為海拔760—1,370米的高原或山地。縱貫全境南北有東非大裂谷,裂谷內有非洲第3大湖馬拉威湖和希雷河谷地;東南邊境海拔3,000米的薩皮圖瓦山為全國最高峰。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0℃,降水量1,000—1,500毫米。人口由尼揚賈、堯、契瓦等都族組成,75%信幸基督教,20%信奉伊斯蘭教。通用奇契瓦語和英語。

歷史記載

16世紀,非洲人開始在馬拉威湖畔建立起古老的馬拉威王國。19世紀中葉,葡萄牙和英國殖民者相繼侵入。1891年淪為英屬中非保護地。1904年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改名為尼亞薩蘭。1953年,英國不顧非洲人民的反對,將它與南北羅得西亞組成英屬中非聯邦(亦稱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聯邦)。在3地人民的強烈反對下,該聯邦於1963年解散,它開始實行“內部自治”。次年7月6日正式獨立,更名為馬拉威共和國。主要礦藏有煤、鋁礬土、獨居石、雲母、石棉、石墨和鈾等。經濟以農業為主。
尼亞薩蘭保護國1931—1967年間獨立發行郵票,銘文均為“NYASALAND”,附英國國王頭像。貨幣為羅得西亞鎊(Rhodesian Pound簡寫R£),1£=20先令(Shillings簡寫/.)=240便士(Pence簡寫D)。

經濟狀況

馬為農業國,全國90%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經濟十分落後,是聯合國確定的最不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援。主要種植菸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菸草生產國之一,菸草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70%。其白肋煙質量上乘,在世界菸草界享有聲譽。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馬政府推行私有化和脫貧計畫,但因吏治腐敗被西方凍結援助,經濟發展受阻。穆塔里卡上台後,努力改善同西方關係,西方逐步恢復援助,經濟形勢趨於好轉。2005年起實施“增長與發展戰略”,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由於政府增加農業投入,擴大實施農業補貼計畫,馬已連續4年實現糧食自給有餘,經濟成長率也連續4年超過7%。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馬發展計畫的實施及經濟成長也受到一定影響,預計2009年經濟增速將放緩。

人文情況

1307萬(2008年)。絕大多數為班圖語系黑人。主要民族為尼昂加族、契瓦族和堯族。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奇契瓦語。約75%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20%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

政治簡介

穆塔里卡就任總統後,著力懲治腐敗,減少貧困,加強自身權力地位,改善同西方關係。2005年初,穆塔里卡退出原執政黨聯民陣,另建民主進步黨(民進黨),並由該黨執政。聯民陣淪為反對黨後即聯手馬大會黨彈劾總統,但遭失敗。隨後反對黨對自身成員轉投民進黨後的議員資格合法性提出質疑。2007年6月,馬最高抗訴法院裁決取消轉黨議員的議員資格。9月,穆塔里卡宣布議會休會,暫停討論轉黨議員合法性問題。2008年5月,馬警方以涉嫌“陰謀政變”為由逮捕前總統穆盧齊,馬反貪局並對其提起貪污指控,穆盧齊後被保釋。2009年初,民進黨、大會黨、聯民陣推出各自領袖為總統候選人。3月,馬選舉委員會宣布穆盧齊因曾擔任兩屆總統,不能再次參選。4月,兩大反對黨大會黨和聯民陣宣布結成競選聯盟,推舉大會黨主席約翰·坦博(John Tembo)為總統候選人。5月19日,馬舉行第四次總統和議會選舉。民進黨候選人穆塔里卡以66%的得票率勝選連任總統。民進黨亦獲得議會多數席位,成為馬第一大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