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

就業難

新時期,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究其原因,主要與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滯後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心理問題,以及就業市場不成熟和就業觀念較落後。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需要確立科學的發展觀,樹立大眾化就業的新觀念,通過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為大學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目前職場求職競爭非常激烈,大學生挖空心思、想盡各種辦法去求職,但是,許多時候都非常的盲目,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職場認識迷茫、對自身認識不足、沒有做好有針對性的準備。招聘會上,東奔西走、四處打探,就像一群自由電子,自由移動、自由奔跑、自由撞擊,不知在哪一條路徑上,奔向那個屬於自己的目標。這樣就容易產生挫折。
一、大學生就業擇業的挫折
隨著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擁有了更多的擇業自主權和擇業機會,同時也在擇業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難和挫折。擇業挫折對大學生生理、心理、行為都會產生直接影響,對順利擇業不利。如何正確認識擇業挫折、應對擇業挫折,以良好心態參與社會競爭,克服面臨的挑戰,贏得擇業成功,是社會、學校、大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
(一)學生就業擇業挫折的理解
就業擇業挫折是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反應、情緒體驗。它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擇業挫折同其他挫折一樣,包括擇業挫折情境、擇業挫折反應、擇業挫折認識三個方面的涵義,三者中擇業挫折認識,即對擇業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最為重要。對於同樣的擇業挫折情境,不同的擇業認知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一般來說,擇業挫折情境越嚴重,所引起的擇業挫折反應也可能越強烈,但是,他們並不總是成正比,有時擇業挫折反應會大於實際的擇業挫折情境,有時即便沒有擇業挫折情境的發生,而僅僅由於擇業挫折認知的作用,也可能產生擇業挫折反應。擇業挫折一般有二種類型:一種類型是擇業時由於知識缺乏、能力缺乏、經驗缺乏、物資缺乏而產生缺乏挫折;另一種類型是由於在擇業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而產生的阻礙挫折,這種阻礙可能是物質性的,也可能是觀念性的、社會性的。
引起大學生擇業挫折的原因是複雜的,多種多樣的,一般從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上分析把握。從客觀因素上來講,首先,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就業形勢。在新的就業形勢下,就業競爭激烈,大學生難免遇到曲折和艱辛,這時大學生難免出現擇業挫折。其次,畢業生政策有著嚴肅性和權威性,分配政策的執行有嚴格的工作程式和規範的步驟,如果高校就業主管部門就業指導或政策宣傳不到位,畢業生對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這難免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再次,在畢業生擇業過程中,不正之風還有一定的市場,往往出現好差學生分配上的“錯位”現象,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自信心動搖,導致價值觀、擇業觀上出現了嬗變,因而不能正確地對待擇業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擇業中的挫折問題。從主觀因素上來講,首先,一個人擇業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識、能力、素質,如果自身知識儲備量少,能力不突出,綜合素質不高,這種自身條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間發生衝突,自然在擇業中受挫。當然,在擇業過程中的材料準備不充分、擇業技能和技巧運用不得當也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不少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存在認識偏差,就業觀念不更新,確定就業期望值偏高,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心理困惑,產生消極情緒。再次,擇業動機衝突引起擇業挫折。大學生擇業時有時面臨二個甚至兩個以上的用人單位提供選擇,二個單位都是一心嚮往的單位,“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出現了難以取捨的衝突,即雙趨衝突。有時又面臨兩個不大滿意的用人單位,自己又無法迴避,出現“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衝突,即雙避衝突。其實,大學生在擇業中遇到的心理衝突不盡然,還有更複雜的趨避衝突、雙趨避衝突等等。大學生在擇業時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如果擇業挫折太大,太頻繁,或者越過大學生的耐受能力且不能正確對待,則有可能會引起擇業心理困惑或障礙。擇業挫折屬正常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講,有它有利的方面,它會引導大學生對擇業的認知產生創造性的變遷,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求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合理就業。
就業擇業受挫的生理變化是由擇業挫折情境所導致的情緒變化引起的。在強烈的或持續的消極情緒的作用下,受挫者的神經、心血管、內分泌、消化等系統會發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反應。擇業受挫後的情緒性反應更為複雜,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擇業焦慮、擇業冷漠、擇業幻想、擇業嫉妒、擇業逃避等。出於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大學生在擇業受挫後,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採取某種活動方式消除或減輕內心的不平衡,這種擇業受挫後的行為反應具有的擺脫痛苦、減輕不安、平衡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即為心理防禦機制。擇業心理防禦機制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積極的行為反應,可使大學生心理挫折得到一定緩衝的同時,還可能表現出擇業中的自信、愉快、進取的傾向,從而有助於大學生積極戰勝擇業中的困難和障礙。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擇業難原因分析
我國大學生占國民總數的比例大大低於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但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卻很嚴峻,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一)用人單位誤區
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主要有:首先,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比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體研究生僅用於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現實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與文憑並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業務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於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繫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於大學生公平競爭。第四,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劣勢,不少用人企業經營有困難,急於招聘某一方面能人,並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而一般大學生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其實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
(二)學畢業生誤區
大學生畢業生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誠信問題,不少畢業生髮現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歷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有的大學生憑勤奮刻苦,在大學期間努力爭取獲得相關證書,不刻苦學生則通過投機取巧或造假來騙取企業初步信任,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第二,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由於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點地區,造成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第三,求職途徑把握不準。不少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通過熟人“托關係”、“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不善於“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三)高校的誤區
我國目前高校存在不少問題,如:重點大學的教師一般都重視科研,而對本科生教學的責任心不強,部分教師講課滿堂灌、課後不輔導、考試標準不嚴、學生評價期考一錘定音;對教育內容及方法,專業知識面狹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課程設定不明確:高校的內部運營封閉、缺乏自我評價和改進機能: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不盡合理,雖然教育部對高校學科專業進行了調整,但由於各高校辦學水平參差不齊,學科調整、專業設定仍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特別是私立高校,由於經費的原因,“重文輕理”嚴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學校不顧自身“軟體”、“硬體”是否允許,設定了投資少、見效快的專業,導致專業進一步失衡,這些因素都進一步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
(四)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新變化
新時期我國大學畢業就業產生不少新變化。首先,我國本土大學生面臨國際聯合辦學機構競爭。我國高教市場逐步向國外資本開放,各種形式外國教育機構的進人,產生了更多類型的人才培養機構,他們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訓,不少教育機構還與國內大學進行聯合辦學,這種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直接挑戰了中國本土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本土高校大學生就業增強了不少的競爭對手。其次,人才市場更加偏重“好”專業。所謂的“好”專業或“熱”專業,是指當前就業市場較緊缺的專業。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專業偏好比大學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學校不合適市場專業學生就業不理想,用人單位在看重“專業”同時,還對大學畢業生的“專長”很重視,有專長的複合型人才是用人單位競相爭聘的熱點。第三,海外歸來學子對我國大學生就業衝擊加劇。近幾年來,留學生回國潮一浪高過一浪,直接擠壓國內大學生就業空間,這些海外學子對世界經濟運行規則,各國法律制度等比較了解,在國外多年的鍛鍊,社會實踐能力和駕馭各國社會文化、政治制度差異的能力比較強,競爭力較強,是國內大學生就業強勁對手。三、應對大學生擇業就業難題的對策
由於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用人單位、大學生、高校及社會共同努力。
(一)用人單位的對策
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第三,確定科學招聘程式。要確定招聘考核的程式,制定考核內容,在按程式進行考核後,擇優錄用。可以通過以下三步來完成:第一步初選。按照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標。如年齡、文化程度、經驗等,要查戶口本、身份證、畢業證及相應能證明經驗能力的成果和有關獲獎證明等,確定初步合格的人選。第二步考試。包括口試、筆試、實際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關業務能力。第三步複試。經過雙方面談,做出錄用決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層次與崗位對受聘者的滿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後錄取合適者。
(二)大學生應對就業擇業挫折的對策
1 正確認識擇業挫折,
大學生初次就業,難免遇到一些挫折,這是正常的。擇業過程中的挫折本身並不可怕,它並不是導致情緒障礙的直接原因,大學生對擇業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釋,才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有的大學生怕就業,怕失敗,對挫折不理解,認為不應該發生;有的大學生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一葉障目,過分片面化;有的大學生對挫折過分誇大化,想像得非常可怕,無法挽回等等,這些都是不合理的觀念。大學生擇業受挫後,要保持冷靜、理智,樹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性質及嚴重程度,然後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及可行性,最後付諸實施。
2 積極運用心理防禦機制,提高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關係到個體是否能經得起挫折打擊。挫折承受力較強者,往往挫折反應較輕,受挫折的消極影響少,而挫折承受力較弱者,則容易受挫折的消極影響,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都或多或少地運用自我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運用得當,可以減輕情緒上的痛苦,從而提高擇業中的挫折承受力,為尋找戰勝挫折的辦法提供時機。防禦機制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我們提倡運用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如升華、認同、補償、幽默等。當然,不論何種方式都要看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如何來準確把握,適時適度地運用。
3 強化社會支持意識,克服封閉性應對。
大學生應對擇業挫折多採用封閉式應對方式,而較少尋找社會支持,這可能與大學生自尊心較強有關,這可能與不少大學生認為就業具有不可公開陸有關。社會支持是一種特定的人際關係,包括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朋友關係、家庭關係、親戚關係等等。在同樣的就業挫折情景下,社會支持較多的大學生,受到的挫折傷害小,解決問題的策略多、速度快。社會支持是擇業過程中有效增強挫折承受力的又一有力武器。當然,社會支持不是“拉關係”,搞“不正之風”,而是在擇業受挫過程中的關懷、愛護、幫助、信任、安全和指導,不能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不正之風”而因此忽視甚至完全否定社會支持。
4 正確評價自我,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
大學生之所以有時應對效率不佳,與他們建立的就業期望值不合理不無關係。畢業大學生,應當全面地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正視自己的差距,冷靜地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面臨的就業形勢,合理地調整就業期望值,同時提出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大學生就業期望值應立足現實的社會需要,抵制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充分體現發展事業,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精神風貌,使自己的就業觀和就業期望值做到自身條件與社會現實、個人要求與社會需要相統一。自信不是自負、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在面試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屬的模樣。但是,我們在闡述自己的優勢時,不要不好意思,總覺得說自己的優點是不對的,開不了口、過分謙虛。勇氣很重要,要敢於拉下面子,想盡辦法去爭取。職業的選擇往往也是對機遇的一種把握,錯過機遇,你將會與成功握手後又告別,最終沒有得到。
(三)高校應對大學生擇業就業難的對策
首先,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積極培養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具有不斷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精神,能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大學生。其次,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現有科類結構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必須適時調整。實施高校擴招後,必須協調高校招生數量與質量的關係,必須實行不同層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對高職教育實行寬鬆政策,對於本科及以上教育採取寬進嚴出政策,保證教育質量。必須強調的是,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技術工人需大於供的態勢,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極度缺乏,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時,縮短高職教育年限。變現在的3年為2年,既有利於這類學生提早就業,也有利於滿足用人單位對這類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儘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為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並能獨立開展工作。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諮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四)社會及政府應對大學生擇業就業難的對策
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還須政府社會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判斷。政府要通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其次,擴大畢業生入伍人數,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讓部分優秀畢業加入人民解放軍,既有利於提高軍隊素質,同時解決部分大學生就業。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延緩大學生就業時間,也為社會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第三,鼓勵大學畢業生出國進一步深造。當前可以鼓勵經濟條件允許的大學畢業後到已開發國家深造,學習國際一流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學成歸國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第四,鼓勵大學生到條件艱苦地方就業。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加寬鬆的條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各級政府要為高校畢業生創造工作條件,主要充實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基層單位,從事教育、衛生、公安、農技、扶貧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在艱苦地區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報考研究生的,應優先予以推薦、錄取:報考黨政機關和應聘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錄用。第五,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其提供便利條件和相應服務。對企業跨地區聘用的高校畢業生,省會及省會以下城市要認真落實國家有關人才政策,取消落戶限制。第五,完善有關人才及勞動法規。使用人單位、高校、大學畢業生都在能人力資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總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未來大學生就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國內外競爭環境,用人單位、大學生、高校及社會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畢業生這支寶貴的人才隊伍,到祖國最需要的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國家,發揮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