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

少數民族地區

少數民族地區是指以少數名族人民為主聚集生活的地區。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邊疆地區。

含義

少數民族地區是指以少數名族人民為主聚集生活的地區。

中國分布

少數民族地區畫集少數民族地區畫集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52個民族,主要包括布依族蒙古族基諾族白族德昂族滿族阿昌族彝族怒族普米族布朗族克木人景頗族藏族摩梭人哈尼族瑤族獨龍族水族壯族佤族拉祜族回族 傣族納西族僳僳族苗族。

中國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教育部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通知

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決定
國家民委關於印發《全國民委“十五”期間經濟工作規劃》的通知
國家民委 國家開發銀行關於使用國家開發銀行信貸資金的指導意見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

經濟狀況

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在的問題
1.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低。由於自然和歷史原因,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數民族地區人均GDP、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儲蓄、人均消費、人均收入等指標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2.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主要表現在交通和通訊上。通訊線路少,質量低,整體通訊能力嚴重不足,通訊基礎設施亟需改善。
3.產業層次低,比較效益差。少數民族地區是全國主要的農業經濟區域,而農業是效益偏低的產業。少數民族地區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少數民族地區採掘工業和原料工業等資源型重工業所占比重較高,投資效益較差。
4.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市場化意識比較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體制改革相對滯後,非國有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這是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之所以難以實現高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
1.加大補償力度。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完整的利益補償機制,主要包括:(1)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資源開發必須對生態環境的維護和未來發展利益給予補償,資源增值轉移必須對當地居民優先受惠權給予補償,補償費計入資源價格。(2)規範自然資源價格。自然資源價格應反映自然資源使用的成本。自然資源使用成本包括資源開發生產成本、資源消費成本、環境復原成本。資源品消費成本通過徵收資源品消費稅補償。環境復原成本通過列支資源生產消費費用標準。對生態環境維護和未來發展利益的補償,補償費標準依據資源開發對環境影響和資源品消費情況而定。對生態環境的補償應滿足生態復原的要求,對未來發展的補償應當為消費者所承擔。(3)設立不可再生資源未來發展補償基金。把一部分從不可再生資源開發中獲得的利益通過稅收途徑轉為積累,用於支持形成未來發展長期效應的基礎建設,未來發展基金的形成通過扣除不可再生資源總成本中的資源品消費成本來獲得。
2.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要做好以下幾點:(1)嚴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為此,國家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教育投資力度,要加強對教育投資發放的管理,各級政府不得以各種理由挪用或推遲發放教育投資,保證教育投資的及時到位;同時,要加強九年制義務教育法的宣傳,使西部地區兒童平等地接受教育。(2)改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教學條件和教師待遇,增加教學設施的投資,定期派教師到條件較好的地區進修,提高教學水平;廣泛招攬有志於西部開發的畢業生到西部從事教育;在條件許可的條件下,與東部地區聯合辦學:提高遠程教育和網路教育的接收率:同東部地區學校聯合,在一些重點大學開辦民族預科班和民族班,儘可能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入學,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所需各類人才的培養。(3)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才,職業教育的重點放在農、林、果木管理、家庭畜養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到那些條件艱苦且與所學專業對口的貧困地區扶貧。在貧困地區增加科普知識的宣傳,使貧困農戶基本能夠掌握一至二門技術,結合地區優勢,加快貧困地區脫貧速度。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3.改造傳統產業,發揮區域特色優勢。西部應加快資源型產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主要是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技術改造。提高重要農業、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並規劃建設一批新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發展農業的規模經營和產業化。重點治理資源開發區、工業、城市聚集區的環境污染。調整改造、大力振興原有“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遠西部地區在加強部分有優勢的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交通、通訊、供水、居住條件和文化教育水平。促進地方資源的開發和農牧業的規模經營及產業化,通過富民以穩定邊疆。著手進行大江大河源頭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在制定遠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方案時,要重新審視遠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問題。遠西部地區不宜再搞那些代價大、收益低的資源開發及其加工的大項目。增強中心城市的功能,以機械電子和化學等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工業為主導,完善中心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樞紐職能,形成具有較高水平服務業的現代化城市經濟,形成西部經濟核心區,並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現代化。積極培育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二級產業帶和西部邊境開放經濟帶,增強整體經濟實力,以優勢資源的加工利用為重點,發展地區特色經濟,為長遠區域開發格局的完善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創造條件。
4.建立生態破壞的補償機制。首先要建立資源輸出地和資源受惠地之間的補償機制。資源受惠地要對資源輸出地因輸出資源造成的環境破壞進行補償,這樣一方面可以限制資源受惠地對輸出地資源的無限制浪費,同時也可以幫助輸出地保護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其次要在上游地區生態保護與下游地區資源開發之間建立補償機制。即上游的生態保護使下遊資源開發得到了好處,則下游地區要對上游地區的生態保護給予下游地區的正面影響給予補償,一方面分擔上游地區生態保護的費用,提高上游地區進行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結論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標誌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面臨許多機遇,同時也對今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合作中,以開放促開發,發揮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優勢,促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崛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