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花

小麻花

小麻花是一道古老的漢族小吃。目前主要產地在湖北省崇陽縣。小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閒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閒小食品。

基本信息

小麻花

麻花是中國一種特色食品,目前主要產地在湖北省崇陽縣與天津,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產大麻花出名。麻花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閒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閒小食品。麻花是一種食品。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國的一種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產地在湖北省崇陽縣、天津和山西省稷山縣,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產大麻花出名,稷山麻花是鹹的,一尺左右長(有大小几種),有普通的和油酥的,每根都多次扭轉抻拉摺疊而成,色香味誘人,做主食和零食都可。

麻花由來

相傳很久以前,大營一帶毒蠍橫行,人們為了詛咒,每年陰曆二月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

麻花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閒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閒小食品。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鹹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別

麻花文化:

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黃子孫喜愛的民族傳統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傳統的技法,又將現代科技注入到麻花製作中,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再次煥發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朱古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為休閒食品零吃,也可滿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為主食和麵條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條炒菜吃;特色火鍋小麻花下火鍋吃,風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結之功效;雞汁小麻花高蛋白高營養。

釋義

詞目:麻花 拼音:má huā 基本解釋 一種食品,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形容衣褲等因磨損而要破的樣子 詳細解釋 1. 大麻所開的花。又叫 麻勃。見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一·大麻》。 2. 一種食品。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以油炸成。 魯迅《而已集·擬豫言》:“茶店,浴堂,麻花攤,皆 寄售 《現代評論》。” 3. 方言。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損成將破未破的樣子。如:這件衣服袖子都麻花了。

植物物種

青麻花

【藥名】麻花 【別名】麻勃、烏麻花 【漢語拼音】ma hu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nabis sativa L. 【功效】祛風;活血;生髮 【考證】出自 《名醫別錄》 【科屬分類】 桑科 【主治】風病 肢體麻木;遍身瘙癢;婦女經閉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採收和儲藏】5-6月花期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 華東、中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 木質化。 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花單性, 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 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葯大;雌花簇生於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雌蕊1;於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硬,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功效分類】祛風藥; 活血藥 【性味】苦;辛;性溫;有毒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花。 【出處】 《中華本草》

方言

方言。形容 衣服因穿久了 磨損成將破未破的樣子。

食品

麻花是一種 食品。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 中國的一種特色 健康食品,目前主要產地在 湖北省 崇陽縣、 天津和山西省 稷山縣, 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產 大麻花出名, 稷山麻花是鹹的,一尺左右長(有大小几種),有普通的和油酥的,每根都多次扭轉抻拉摺疊而成,色香味誘人,做主食和零食都可。 麻花由來:相傳很久以前,大營一帶 毒蠍橫行,人們為了詛咒,每年陰曆二月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 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 麻花把兩三股條狀的 面擰在一起,用 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 蛋白質, 胺基酸,多種 維生素和 微量元素。小麻花 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閒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閒 小食品。 麻花是 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鹹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別 麻花文化:

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黃子孫喜愛的民族傳統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傳統的技法,又將現代科技注入到麻花製作中,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再次煥發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朱古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為休閒食品零吃,也可滿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為主食和麵條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條炒菜吃;特色火鍋小麻花下火鍋吃,風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結之功效;雞汁小麻花高蛋白高營養。 天津麻花指的是桂發祥十八街大麻花,歷史悠久。很酥很香。 稷山麻花是鹹的,有普通的和油酥的,色香味誘人,做主食和零食都可。

麻花分類

麻花(20張)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 運城的傳統 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 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 翟店鎮 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 深圳、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銷售,遠銷 台灣、新加坡、 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美國、 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歡迎

2、天津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 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天津麻花 十八街各開了 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坐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 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覆探索進行創新,在 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3、伍佑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 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 清乾隆皇帝下 江南路過淮安府時, 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讚許。 伍佑鎮上“五雲齋”、“董大同”、“房裕升”等 茶食店都是經營此物的 百年老店。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鏇,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4、大營麻花 河南 陝縣 大營鎮 大營村是全國聞名的“大營麻花”原產地,這裡的麻花有脆、酥、香等特點。大營村老劉氏麻花加工公司經理 劉和平於2001年9月27日炸出的長2.66米、直徑0.3米、重量88千克的巨型麻花,共使用 麵粉75千克,雞蛋80個,特製了長3米的爐灶和油鍋,用食用油500多千克,在15個工作人員的配合和升降鏈輔助下烹炸完成。經縣 公證處當場公證,將採用真空密封方式保存,帶上有關申報資料再次申報,衝擊 世界吉尼斯紀錄獲得成功,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長的麻花。  溫水和面、發酵,兌入雞蛋等調料,搓條 合股成 蠶蛹狀,油炸,拉開,成型。黃焦酥脆,甜香適口,久放不乾。大營麻花始於清朝,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其獨特的配料和口感,有別於天津、山西、陝西等地麻花,成為享譽晉、陝、豫“金三角”地區極具特色的傳統食品。其基本配料為精面、食鹽、雞蛋、糖等,分為甜、鹹兩種,均為硬面和就,具有“香、酥、脆”之特點。解放後,大營麻花經 三門峽市飲食服務公司廚師蔡元貴改進,製作技術和配料工藝大為提高,形成獨具一格的“大營麻花”。麻花長尺許,色澤柿紅透亮,有稜角,香甜可口,黃焦酥脆,久放不乾, 營養價值較高。2001年9月27日,帶頭人劉和平炸出一根長2.66米,直徑0.3米,重達88公斤的巨型麻花,衝擊吉尼斯世界麻花記錄,並獲成功, 中央電視台“講述”欄目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此作過 專題報導。 大營麻花的起源和一個動人的傳說有關。據村中老人回憶,明末時,大營一帶毒蠍橫行,危害甚廣。遭毒蠍蟄者約有半數不治而亡。人們為了詛咒蠍害,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成毒蠍尾巴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演變成了麻花。所以,大營麻花被賦予了吉祥如意、 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節或紅白喜事,當地人總要用麻花待客或作為饋贈佳品傳情達意。大營麻花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及聯絡情誼的特殊作用,逐漸成為帶有濃郁豫西風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含水量的多少,大營麻花可分為軟面和硬面兩種。最初,大營製作的麻花多屬“軟面型”。19世紀中葉,大營人又炸出了含水量較少的“硬面”麻花。這種麻花長尺許,色澤柿紅透亮,稜角分明,香甜酥脆,久放而不乾,營養價值較高,一面世就受到了黃河兩岸民眾的喜愛。清光緒二十八年, 慈禧太后和 光緒皇帝由西安迴鑾北京路過大營時,品嘗了大營麻花後讚不絕口,稱其“香”“酥”、“脆”,遂賜為貢品。成為貢品的大營麻花身價 扶搖直上,工藝配方由創始者 口傳心授,秘而不宣。尋常百姓也只能在喜慶婚宴、走親訪友、重大節日時偶爾品嘗一下。多少年來,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大營麻花一直“深藏閨中”。 “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拂去數百年的歷史煙雲,大營麻花也揭去了昔日貢品的尊貴面紗。如今,一家家麻花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 大營村的街頭。這些店面的規模都不大,麻花也完全是靠手工炸制的。 炸麻花的師傅舞動著靈巧的手臂,將那些細長的面坯搓動、摺疊、擰花,丟進滾燙的油鍋里,然後不停地用一雙長筷子翻攪,很快,一根又黃又脆的麻花就出鍋了。“別看同樣是翻攪,大營的麻花就是與外地的不同。”一位師傅告訴記者,“能掉在地上拾不起來的,才是真正的大營麻花!” 說起麻花,不能不提天津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它不僅是國內最早的麻花世界 基尼斯紀錄保持者,而且早已開發出了系列產品,是人們普遍認可的風味佳品。桂發祥的麻花多夾有什錦餡料,比較適合南方人的口味。與大營麻花比較起來,天津麻花多了些甜膩,少了些酥脆,且價格相對較貴。大營麻花因為配料和製作工藝上的特點,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不僅符合北方人的 飲食習慣,其系列甜食麻花也受到了南方人的喜愛。同時,低廉的價格也使大營麻花贏得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但長期以來,大營麻花一直靠手工製作,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在高度市場化的今天,僅靠 手工作坊能把這一古老的民間 飲食文化發揚光大嗎?

麻花做法

天津大麻花

麵粉25公斤 植物油12.25公斤 白砂糖6.75公斤 薑片250克 鹼面175克 青絲、 紅絲各110克 桂花275克 芝麻仁750克 糖精5克 水7.5升。製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麵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溫水調攪均勻,發酵成為老肥, 以備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將3.5公斤白糖,135克鹼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 糖水備用。 3.用取3.5公斤麵粉,用550~650克熱油燙成 酥面備用。 4.取750 克麻仁,用開水燙好,保持不濕、不乾的程度,準備搓麻條用。 5.用燙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 青紅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薑片175克和鹼面25 克,再放入冷水1750毫升攪勻,用500克乾麵搓手,把面攪和到軟硬適用為 度。在搓條過程中用鋪面1000克。 6.將剩下的乾麵16公斤放入 和面機內,然 後把前一天發好的老肥摻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據麵粉的水分大小,不同 季節,倒入適量冷水,和成大面備用。 7.將大面餳好,切成 大條,再將大條送入壓條機,壓成細麵條,然後揪成長約 35厘米的短條,並將條理順。一部分 作為光條,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條。再將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條。按光條、 麻條、酥條5∶3∶1匹配,搓成繩狀的麻花(捏好咀)。 8.將油倒入鍋內,用文 火燒至溫熱時,將麻花生坯放入溫油鍋內炸20分鐘左右,麻花呈棗紅色,麻花體直 不彎,撈出後在條與條之間加適量的冰糖渣、瓜條等小料即可。

軟麻花

原料:麵粉1000克 乾孝母 泡打粉各12克 白糖300克 油100克 水450--500克 製法:1.將乾麵粉倒在案板上加入乾孝母 泡打粉 拌合均勻 扒坑. 2.將水 糖 放入盆內順一個方向攪拌 待糖全部溶化後放入豆油.再攪拌均勻 倒入面坑內快速摻合再一起.合成水揉糖發麵麵團稍醒 反覆揉三遍(醒10分鐘揉一遍)最後刷油 以免乾皮 3.待面發啟 搓長條下等量小劑刷油稍醒既可搓麻花 4.先取一個小劑搓勻然後一手按住一頭一手上勁 上滿勁後 兩頭一合形成單麻花勁 一手按住有環的一頭一手接著上勁 勁滿後一頭插入環中形成麻花. 5.大鍋上火放寬油 燒至七成熱時 將麻花放入油鍋炸至沸起後翻個炸 成中紅色出鍋既成.

脆麻花

是北京清真 小吃的常見品種,脆麻花不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狀、質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還有 芝麻麻花、 饊子麻花、 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詠》中有詩說:“麻花 燒餅說都門, 名色繁多恣飽吞,適口價廉隨處有,一年四季日晨昏。”脆麻花先將紅糖、 蘇打、油加兩倍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也有用明礬、鹼面、紅糖、 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麵團後,再揉進溫水,蓋上濕布餳10分鐘。製作時將餳好的麵團揪成小劑,搓成約10厘米的長條,放入盤中刷一層油,碼三四層再餳一會兒後,拿起一根搓成長繩條,合成三股,做成麻花,它的規格長約12厘米,條要均勻,呈棕黃色,每根約重30多克。將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六成熱時,將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要隨做隨炸,炸時用筷子將麻花坯子在油里抖動,使條與條之間稍微鬆散開,便於炸透,待炸至棕黃色時即成。脆麻花特點是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幾天仍保持脆性。 炸麻花有兩種,一種是倒三股麻花,一種是繩子頭麻花。繩子頭麻花是用雙手按著左右兩端搓上勁,把兩端懸空提起合攏,條應當搓上勁,會自動擰成麻花狀,再把合攏的兩端輕輕地捏在一起, 下油鍋炸,這種方法名為繩子頭。還有一種是芝麻麻花,做法與脆麻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芝麻麻花揪 小面劑時,要滾上用 開水拌好的麻仁。還有一種芙蓉麻花做法也基本相同,但炸好後,滾上一層用熟麵粉與白糖混合的糖粉它們都有 焦脆的特點,食之口感都很好。 饊子麻花是北京 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歡迎。也有叫它 饊子、環餅的,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據說環餅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後,為“ 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製作方法: 先將礬 、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搓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小劑。 將麻仁用開水攪拌,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搓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順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 兩頭尖、當中大的 棗核形狀,下油烹炸。炸時鍋內 花生油五成熱,拿著 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 此食品甜酥脆, 味道獨特,既可下酒亦可單食。 先將 小蘇打(baking soda),糖,油加水溶,摻入麵粉,揉和均勻,搓成長條, 盤捲起來, 醒面, 下劑子.每個小劑子分別搓成8厘米的長條,碼在盤中,碼放一層,刷一層油,碼3-4層醒著.醒好後,拿起一根,搓成細長繩條,合成三股,擰成麻花狀,每個約12厘米. 入油鍋炸,油六成熱,用筷子輕輕撥動,浮出油麵,撈出涼涼即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