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蓬仙館

小蓬仙館

蓬仙館位於花地街上市新隆沙東,建於清道光年間,鹹豐六年(1856)重建,為水磨青磚的三進建築,坐北向南,有大殿、精舍,殿後有小花園,曲徑清幽,亭台山石,風景秀麗。光緒年間,仙館被改名為“七公祠”、“八公祠”,並被用於興辦學堂。建國後,曾為芳村公安分局和芳村文化館所占用。

基本信息

簡介

小蓬仙館小蓬仙館
前殿正面石額“小蓬仙館”為80厘米丁方隸書,蒼勁有力,兩座側門的門楣上方書有“清鏡”和“平砥”字樣。前殿山牆檐下一排烘托,上有“花開富貴”圖,均為磚刻,線條清晰,刻工精細。檐下一塊長約10米、寬40厘米的長幅木刻浮雕,雕有花果蔬菜圖案20餘組,極富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木刻藝術品。仙館中種有白蘭,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譽。

小蓬仙館曾一度改作“八公祠”,奉祀林則徐、岑春煊、葉名琛、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戴鴻慈等8人;後在此辦過八公祠國小等學校。

修建

小蓬仙館是何人所建,歷來眾說紛紜。一說是道教羽士集資興建。一說是康有為的祖父所建。尚有一說是曾任兩廣總督的葉銘琛奉父命所建。據有關部門和人士近幾年的考證,小蓬仙館應是康有為的祖父所建,以仙館為名乃是當時的一種風氣,以示高雅脫俗。清同治六年(1867)左右,年幼的康有為曾在此讀過書。小蓬仙館現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廣州市內部控制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由於興建珠江隧道需要,小蓬仙館啟動保護性遷建。遷建後的小蓬仙館位於在荔灣區芳村醉觀公園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