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慢性潰瘍

2.潰瘍周圍皮膚萎縮變硬,伴色素沉著。 1.治癒:傷口癒合。 3.未愈:傷口未愈。

疾病概述

皮膚或黏膜缺損合併慢性感染,傷口長時間不癒合稱為慢性潰瘍。下肢是潰瘍多發部位,尤其是小腿腳踝內上側最多見,且易經久不愈,形成下肢慢性潰瘍。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下肢靜脈循環不好所引起,小腿腳踝上側血管交通支特別豐富,淤血的情況。臨床分類可分為7種類型,各種潰瘍有其特異的症狀。手術治療時需根據潰瘍的性質,所在部位,範圍大小、侵犯的深度等因素採取不同的手術方法。 小腿下1/3部位最為好發。而引起下肢慢性潰瘍的原因很多。在處理局部潰瘍前,必須判斷其病因,並予以適當治療,否則手術後也將破潰復發。手術治療修複方法包括有皮片移植、皮瓣、肌皮瓣和軸型皮瓣及吻合血管的游離皮瓣和組織瓣。術後也要醫患配合,防止復發。
臨床喔

臨床表現

1.潰瘍可分為創傷性、靜脈曲張性、缺血性、淋巴阻塞性、營養不良性、感染性和惡性潰瘍,每種潰瘍各有特點;
2.潰瘍周圍皮膚萎縮變硬,伴色素沉著。
診斷

診斷依據

1.慢性病史。疤痕反覆破潰或經久不愈。
2.潰瘍污穢、肉芽不健康,周圍皮膚萎縮變硬,常伴色素沉著、水腫和靜脈曲張。各型各有特點。
3.病理檢查結果證實相應類型。

治療原則

1.消除病因;
2.高營養飲食、臥床休息,抬高患肢;
3.局部濕敷,控制感染;
4.手術治療:徹底切除潰瘍及疤痕組織,創面採用皮片或皮瓣修復。
5.苗藥治療:塗抹苗藥臁瘡膏
6.中藥治療:濕熱下注型:局部紅腫、瘀血、潰瘍、滲出,或腐臭流膿,下肢腫脹,局部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滑。治宜清熱利濕化瘀解毒。方用四妙勇安湯和三妙散加減:銀花、玄參、紫地丁、野菊花、黃芪、伸筋草、黃柏、蒼朮、當歸、丹皮、牛膝、甘草。若痛甚加赤芍、地龍,瘀血明顯者加皂刺、丹參、土元。
7.針灸治療:用艾絨、硫磺、乳香、沒藥、麝香,做成艾卷。點燃溫灸創面,適用於非感染創面。

用藥原則

1.一般情況下,用藥以用藥框限“A”、“B”為主;
2.用“A”項抗菌素無效時,用藥可以包括用藥框限“C”或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有效抗生素。
輔助檢查:
1.一般情況下,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必要時,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C”。

療效評價

1.治癒:傷口癒合。各種引起下肢慢性潰瘍的原因有效控制。
2.好轉:傷口延遲癒合。各種引起潰瘍的原因有所控制。
3.未愈:傷口未愈。

中醫症型

慢性小腿潰瘍,中醫稱“臁瘡”,發生在小腿部,分內、外、前臁三種,俗稱老爛腿,外臁屬“三陽經”易治,內臁屬“三陰經”濕兼血分虛熱難治。
臁瘡 (西醫病名:小腿慢性潰瘍) ,臁瘡之病名見於《證治準繩。·瘍醫》:“或問足內外臁生瘡,連年不已,何如?曰;此由濕熱下注,瘀血凝滯於經絡,以致肌肉紫黑,癢痛不時,女人名為裙風褲口瘡,即臁瘡也。” 臁瘡指因小腿皮膚破損染毒,濕熱下注,或瘀久化熱等所致。發於小腿下三分之一處的皮膚和肌肉間,經久不易收口,既斂又每因碰撞而復發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瘡瘍類疾病。

[診斷依據]

1.好發於小腿下三分之一的內側或外側,內側多於外側。
2.潰瘍呈圓形或不規則,大小不一,邊沿堅硬,腔淺,創面肉芽多黯滯或灰白,有膿性分泌物。
3.多有小腿靜脈曲張,站立時可見小腿淺靜脈隆起、彎曲、蜷曲成團,臥位時消失。
4.瘡口周圍常有濕疹或潮紅,有色素沉著伴水腫。
5.患處潰爛經久難愈,或雖斂口,每易破撞而復發。少數可並發脛疽或潰瘍惡變。

[鑑別診斷]

1.脛疽:發於小腿脛骨,形成潰瘍後易成竇道,反覆潰流膿液或有朽骨排出,X線攝影可有骨質破壞。臁瘡可並發脛疽。
2.濕瘡[瘍]:多發於小腿足彎部,分布常對稱,皮疹呈多形性,反覆發作,一般不形成潰瘍。

[辨證論治]

1.濕熱下注證:瘡色灰暗,膿水浸淫,臭穢,四周漫腫灼熱,痛癢時作,甚者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濡數。清熱利濕。
2.脾虛濕盛證:病程日久,瘡面色暗,黃水浸淫,或有濕疹,患肢浮腫,納呆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沉無力。健脾滲濕。
3.氣虛血瘀證:潰爛經年,瘡面肉色蒼白板滯,瘡沿高起如缸口,四周膚色暗黑,小腿靜脈曲張,舌質淡紫,苔白膩,脈細澀。益氣祛瘀。
4.肝腎陰虛證:潰爛經年,瘡面潮紅灼熱癢痛,或有滲血,咽乾少津,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而乾,脈細數。滋補肝腎

[來源整理]

AITC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