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翅雛蝗

小翅雛蝗

小翅雛蝗主要分布在我國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區。是高山草原發生的優勢種類。主要為害禾本科、莎草科牧草及苜蓿、穀子、麥類等作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體色黃褐色或綠褐色。頭部較短,短於前胸背板,頭側窩明顯呈狹長四方形,顏面向後傾斜,顏面隆起寬平。前胸背板中隆線較低,側隆線在溝前區略向內彎曲,後橫溝位於其中部。雄性前翅短,頂端寬闊,不到達足股節的頂端,其前緣脈域近基部明顯擴大,頂端不超過前翅的中部;中脈域的寬度為肘脈域寬的3-5倍,後翅很短,呈鱗片狀。前足跗第一節短於第三節。後足股節黑色,脛節黃褐色,爪間中墊較長,頂端超過爪的中部。尾須長圓錐形,通常到達腹部第三節,且在背部明顯地分開。背面有較寬的間隔。後翅退化為片狀物。體長:雄性9.8-15.1毫米,雌性14.7-21.7毫米。翅長:雄性5.7-13.1毫米,雌性3.4-6.6毫米。蝗蝻:小翅雛蝗卵囊圓柱狀,甚彎曲,其上部略細於下部。長11.4-18.3毫米,膠質部分短於卵粒部分,約占卵囊全長的三分之一左右。膠質部分中部直徑2.9-3.9毫米,卵粒部分最粗處直徑為3.3-3.8毫米。卵囊壁外層膠質較堅硬。卵粒有規則排列,斜排成3行,卵粒大小為4.5×1毫米。每一卵囊含卵粒11-16粒。

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1代,卵在土中越冬。本種屬晚發生類,一般6月中、下旬開始孵化,羽化期在8月上、中旬。產卵期:青海、甘肅最早9月上旬,產卵盛期約在9月中、下旬;華北一帶產卵期從8月下旬延長至10月下旬。在高山草原地區,9月中旬還大量活動,但雄蟲數量明顯減少。小翅雛蝗喜棲息於較潮濕環境中,主要發生在牧草較茂密的草場上,在河岸的馬藺、禾草灘及農田地帶路邊水草叢中常有大量發生。小翅雛蝗除食禾本科牧草外,對苜蓿、草木樨灰綠藜馬藺也常喜食。

防治方法

(1)合理利用、保護草原 草原蝗蟲的發生與猖獗,是在一定的草原氣候、土壤、植被等條件下形成的。氣候太乾旱的荒漠草原,缺乏蝗蟲孵化等生命過程必需的水分,氣候陰濕冷涼的高寒草原,因熱量不足,缺乏蝗蟲生長發育的溫度。所以在這些地區雖有蝗蟲分布,但都不能猖獗成災。而蟲口密度大、成災次數較多的一般都是氣候適宜的冬春草場,這些草場往往由於放牧過重,植被退化,成為蝗蟲發生的主要基地。各地多年的治蝗實踐證明,單純依靠藥劑治蝗,只能臨時控制蝗害,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蝗害問題。徹底消滅草原蝗蟲的為害,必須治標與治本兼施。根據各種類型草原蝗區的特點,結合草原建設,因地制宜地採取各種綜合措施,改變蝗蟲發生的適宜環境。例如:植樹造林、草原灌溉與施肥、建立人工草地種植多年生牧草、補播優良品種牧草、劃區輪牧合理利用草原等措施,都可以改變蝗蟲發生基地的植被、土壤、小氣候等條件,從而不利於它的發生。
(2)講究防治策略 改進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第一:切實做好蝗情普查與查成蟲、查孵化、查蝻等工作。主要蝗區必須設有蝗蟲測報站和民眾性偵察員與專業防治隊伍,舉辦偵查報與治蝗技術培訓班,培養骨幹力量,積極開展測報和防治工作。
第二:根據蝗蟲發生數量、分布特點及蝗區自然地理條件等各種因素,採取不同的防治對策。貫徹勤儉治蝗的精神,掌握防治標準和防治有利時機,凡發生面積小,分布比較分散的地區,宜採用超低容量電動噴霧器或手搖噴粉器噴粉或撒毒土、毒餌等方法防治。特別注意飛機防治與地面中、小型藥械防治相結合靈活運用,才能達到經濟有效的結果。大面積草原飛機滅蝗,雖然速度快,效果好,但在山地,滅了平灘,留下了山灣,滅了山坡,留下了溝壑,即使每年施藥,也消滅不了局部環境蝗蟲的為害。蝗蟲的大發生是由點擴散到面的,把蝗蟲消滅在點片發生範圍內,即經濟也不會造成大面積災害。但飛防對小片災害確是無能為力,這只能用人工防治。把飛機防治與人工防蝗緊密地結合起來,靈活使用,才算做到了因敵設防,對症下藥。加強聯防,統一相鄰地區的治蝗時間,是防止漏沼或蝗蟲發生遷移的重要措施。相鄰地區要及時召開聯防會議,共同制訂方案,統一行動。第三:做好防治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如藥械的檢查、維修、保管、運輸等,也是達到勤儉治蝗、防止被動、縮短戰線,有效防治蝗害的重要措施。
(3)藥劑防治
第一:地面超低容量噴霧:可採用手持型超低容量電動噴霧器或背負式東方紅18型電動噴霧機。常用製劑有:40%樂果乳油、50%馬拉松乳油、5%稻豐散乳油、80%敵敵畏乳油十二油(1:1)、25%樂果+混合醇、6.7—10%敵敵畏乳油+13—26%馬拉松+二線油等製劑。幾種製劑的每畝有效用藥量為:樂果20—30克,稻豐散20—30克,敵敵畏30—40克,馬拉松30—45克,馬拉松+敵敵畏35—45克。地面超低容量噴霧的噴酒量為40—100克/畝,有效噴幅3—5米,噴霧高度0.7—1.0米。
第二:飛機超低容量噴霧 飛機防治可採用的製劑有:6.7—10%的敵敵畏+13—20%馬拉松+二線油、20—30%馬拉松+二線油、20—25%樂果+縮乙二醇、20%稻豐散+二線油。乳油不能用於飛機防治。樂果乳油使用時時如遇低溫會出現晶折現象。各種製劑的噴灑量為100—150%克/畝,有效噴幅50—60米,噴霧高度7—10米。
第三:藥效檢查方法,衡量防治工作的好壞有兩個標準,即死亡率和殘蝗密度。在蝗蟲發生嚴重的地區,殘蝗密度的測定非常重要。因為蝗蟲密度愈大則對死亡率的要求就愈高。例如有兩個蝗區,防治前的密度一個是50頭每平方米,另一個是400頭每平方米,防治後其效果都是95%;前一個蝗區蝗密度是2.5頭每平方米,防治效果符合規定要求(按防治標準5頭每平方米計),後一個蝗區殘蝗密度是20頭每產方米,因而還需要重治。
第四:養雞滅蝗 據新疆阿勒泰1979至1981年草原養雞滅蝗試驗,草原養雞滅蝗即能發展養雞業,又保護了草原,是一舉兩得的事。例如:1979年養三黃雞4700隻,在蝗蟲密度平均為7.5頭每平方米的3500畝春秋草場上放養7天,蝗蟲基本被吃光,滅效98%。放養期,雞群每天只除得20克信號糧外,均以蝗蟲為食。每隻每天可捕食188克蝗蟲,滅蝗面積1分草地。經3年試驗,不同品種的雞,平日增重15—19克,如果就地孵化,購雞均有很大收入。
第五:微孢子蟲滅蝗 利用微孢子蟲滅蝗治草原蝗蟲,是當今世界上防治草原蝗蟲最先進的生物防治技術。為了改變我國當前單純依靠化學藥劑滅蟲狀況,我國從1985年從美國引進此項技術。草原蝗蟲微孢子蟲(Nosema Locustae)是絲孢綱(Cnidosporidra)的一種原生動物。在600倍顯微鏡下外部形態呈長橢圓形粒狀。成熟孢子在電鏡下表面有網狀花紋,大小為2.5—3.5微米。它僅寄生於活性,無性裂殖,適宜貯存溫度為-10度—(-20)度。對昆蟲有致病性能的微孢子蟲有200多種,草原蝗蟲微孢子蟲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國套用微孢子蟲滅蝗尚處於研究階段。根據青海、新疆的報導,微孢子蟲對寬須蟻蝗、小翅雛蝗、狹翅雛蝗紅翅皺膝蝗鼓翅雛膝蝗、白邊痂蝗、輪紋異痂蝗以及飛蝗屬和星翅蝗屬的種類均有明顯的感受性和致病力。蝗蟲感染微孢子蟲後,表現為發育遲緩、體形瘦小、腹節拉長、後期腹部鬆軟多呈粉紅色,行動不活躍、懶於採食或少食、嚴重者死亡。部分進入成蟲期者交尾比例小,經測定,150頭患病雌蟲共產卵囊115塊,平均1.58塊/頭蟲,比健康雌蟲產卵量少68.4%。草原蝗蟲微孢子蟲施用後次年,在試區采蟲樣單體研磨、鏡檢,感染率噴施區平均為38%,撒施區平均為29%,且雄蟲略高於雌蟲,證實其具有垂直感染的性能。微孢子蟲在自然光照下48小時內,其感染力無減弱現象,在72小時其感染能力喪失,這可能是陽光中紫外線的殺傷所致;在5度、10度的條件下,分別經24、48、72小時處理,對其感染力無明顯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