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教學

首先,“小組教學”的本義不是分解教學任務,而是引導學生對學習問題進行討論的組織管理方式,因此,“小組教學”的目的是以“小組”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 分組時,要注意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搭配,以利於發揮不同水平的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素質的共同提高。 選擇小組長時應避免採用教師指定的方式,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意願,採用民主選舉的方式。

基本概念

以小組為基礎的教學形式,不同於中國大多數中國小現行的教育形式。

優點

更好的幫助小組成員完成學習任務和教學任務

概述

一.”小組教學”綜述

要強調合作性原則,合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教學效益,而且還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理性思考,提升他們的境界拓寬他們的胸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發現和挖掘學生各自的優勢與長處,求知的過程要提倡個人資源互補、優勢共享才能少走彎路,攜手共贏。要強化師生、生生全員合作互助模式,讓學困生通過教師和優生的幫助得到提高;讓學優生在幫助學困生的同時,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2] 同時在組與間實行競爭機制更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首先,“小組教學”的本義不是分解教學任務,而是引導學生對學習問題進行討論的組織管理方式,因此,“小組教學”的目的是以“小組”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在現代教育理論中,以學生為本位的觀點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強調以學生為本位,因此,教學過程往往需要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為了在規定的或者可能的時間內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之中,讓每一個學生在討論過程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分組就成為一個理想的組織策略。
其次,“小組教學”討論的本義不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是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分析、總結、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因此“小組教學”必須有值得討論的問題,且“問題”的難度應與學生的知識面、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相適應。這裡便涉及到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這是制約“小組教學”是否成功的兩個關鍵因素,是影響“小組教學”效果的一對不可分割的矛盾。在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時,教師應對以上兩個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科學地論證“討論”的可行性,合理地把握“討論”的重心,做到問題的坡度合理、學生學有收穫。
第三、教師在討論的過程中的“適時點撥、啟發和參與”對於促進討論的積極意義。討論中斷、學生感覺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等現象是實施“分組教學”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何讓學生順利地開展討論?在學生討論中斷之後再深入地持續討論?這是教師實施“小組教學”必須提前研究的課題。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的“適時點撥、啟發、參與”往往能使學生的討論得以展開並持續進行下去。一般地講,影響“討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已有知識的儲備、二是能不能發現問題、三是分析、總結、歸納、演繹能力。教師在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時,要備好課,提前做好點撥、啟發、參與的準備。
第四、分組要合理。分組的原則是在預定時間內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討論。每個組內的人數不宜太多,也不宜過少。人數太多則不能保證人人都有機會參與討論,人數太少則缺乏討論氣氛,也容易造成學生集體知識儲備的不足。分組時,要注意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搭配,以利於發揮不同水平的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素質的共同提高。

二.組間競爭在小組教學中的創新運用

分組教學往往偏重與組內的合作,實踐中組間競爭對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參與熱情的作用尤為顯著,班級中有競爭才有活力,競爭也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一個動力,同時競爭與合作並不矛盾。教學實踐中,要告訴學生把競爭與鬥爭區分開來競爭是雙方按照規則主要發展自我的方式超越對方;鬥爭是雙方各施陰謀詭計主要用傷害對方的方式去戰勝對方。無數事實說明競爭能使雙方都得到發展而鬥爭則常常是兩敗俱傷。[3]
在教學實踐中各小組人員確定後,算出各小組的原始積分,作為下次組間比較的依據比如說以班級56人為例,班級1至10名的同學積5分。11至28名同學積3分,29至48名的同學積1分49至56名同學積0分,這樣可算出各小組間的總積分,告知各小組組長,在下次考試中在算出積分,對積分提高的小組進行相應的獎勵,以激勵其他小組,當然也可算出單科積分進行比較。為了開展小組教學,首先就得組織學習小組。同樣的對打掃衛生、遵守紀律、好人好事等方面表現較好的小組應該進行必要的表揚。

三.建組的一些注意點

綜合各種研究資料及作者教學實踐,組建小組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均衡:各個小組的力量應保持均等,這是指在學習成績、能力水平和課外活動能力等方面,各小組應大體相等。就是說,各組都應有一定數量的優等生和後進生。這樣均衡配置的好處首先在於每個小組都能討論起來;其次是有利於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和深入交往,並據此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再次是有利於各小組在同等條件下展開競賽,相互幫助。另外,需要注意分組的男女生均衡,同一學習小組中男女生的人數應該均衡分布。
2.組員意願:學生參加哪個小組,應充分考慮學生自己的意願,以保證達到“均衡”。這裡應當注意:彼此暫時排斥的學生不要編在同一小組,以免矛盾激化,影響小組活動;後進生宜編入對他持中間態度的小組,當然也可編入對他歡迎的小組,但此時可能使其產生依賴思想。
3.適時調整:一種學習小組確定後,不是一成不變的,必要時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及時從人員結構上為解決實際中產生的矛盾提供條件,適應已經變化的情況,保證小組學習的展開。
4.小組人數:每小組可由七人組成,首先,它已達到一定的量,因為小組的規模大些組內可能匯集起來的知識、經驗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對大些。但人數並非越多越好,人數過多,就會使有些學生喪失在組內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因而這種量應當是有限度的。“七”這一數量可以同時滿足上面兩個條件。其次,“七”是奇數,它在客觀上提供了這樣的條件:小組討論一旦處於爭執不下的時候,從人數上自然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傾向性,這樣便於作出暫時性的結論。
5.選擇小組長:小組長是一個小組的核心,小組學習的成敗,往往與組長有很大關係。為使小組長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發揮作用,必須使之既是小組的形式核心,又是小組的實質核心。因此,選擇小組長時就應注意小組長的基本條件和產生方式兩個問題。學習小組長應具備的基本條件,首先他們應當是本組的學習骨幹和積極分子,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其次,具有初步的組織能力。再次,願意對學習差的同學提供幫助。
選擇小組長時應避免採用教師指定的方式,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意願,採用民主選舉的方式。在選舉之前,教師可以公布挑選組長的標準。由於充分考慮學生意願,由學生公舉出組長,選出的組長較易成為實際活動的核心。
6.教室布置:小組教學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必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學生座位空間形式的變化就顯得尤為必要。[座位的方式有秧田型、新月型、方形或圓型、模組型。秧田型是傳統教室的排列形式,是封閉性的。限制了師生互動的範圍和和互動方式,教室有活躍地帶和視覺盲區之分不利於學生交往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可能產生教育不公平現象。]4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方形座位(以班級共56名學生為例)排列方式每小組共七人。這樣的環境布置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的交往與社會性的發展,形成互動的競爭氣氛。

四.結論

杜郎口的經驗告我們教學中最難改變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小組教學的宗旨是放手讓學生去參與討論、學習。給學生更多的參與與發言的機會。在實踐中實行如上圖所示的座位表的初期,會發現學生有自習課閒話增多現象,也有部分同學不能積極的參與到討論中來,這時就需要老師有更多的耐心與信心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