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簕竹

小簕竹,禾本科植物,農村常種植以作綠籬。外稃長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先端急尖;內稃常短於外稃,具2脊,僅於脊之上部被纖毛;鱗被3,近相等,先端圓鈍,邊緣被長纖毛,花絲分離,其基部擴大,花葯頂端鈍;子房頂端的花柱短,柱頭3分,羽毛狀。

基本信息

小簕竹

種中文名:小簕竹
種拉丁名:Bambusa flexuosa Munro
種別名 :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簕竹屬
屬拉丁名:Bambusa
國內分布:產廣東南部、海南和香港,多生於丘陵地上或低山的山腳下。模式標本采自廣州。
中國植物志:9(1):054
亞屬中文名:簕竹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Bambusa
族中文名:?竹族
族拉丁名:BAMBUSEAE Trin.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高6—7米,直徑3.5—6厘米,尾梢略下彎,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節間長 20-30厘米,幼時疏生棕色貼生刺毛,不久毛落後留有凹痕,節下方常環生一圈棕色絹毛,竿壁厚;節處稍隆起,僅於解籜後在籜環上留下一圈棕色脫落性短刺毛;分枝竿基部第一節開始,竿中部以下各節多為單枝,而上部則以3至數枝簇生,竿下部的分 枝粗長而呈“之”字形曲折,其上的小枝常短縮為硬刺,並相互交織而成刺叢。籜鞘遲 落,革質,背面疏生黑褐色貼生小刺毛,乾時縱肋隆起,先端下凹,兩側頂端各聳起1三 角形尖角;籜耳微弱或缺,若存在時則為狹線形而邊緣具數條波曲狀繼毛;籜舌高4—5 毫米,齒裂或條裂,邊緣被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其基部 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1/2。葉鞘背部疏被脫落性短硬毛或近無毛;葉耳卵形至長圓形, 邊緣具捲曲狀繼毛,或有時無葉耳,而僅有數條捲曲狀繼毛;葉舌極低矮,先端近截形, 邊緣被細長纖毛;葉片狹披針形至披針形,長7—11厘米,寬12-16毫米,兩表面均無 毛,先端漸尖具細尖頭,基部近圓形。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稍扁,長 2—3厘米;小穗含8-12朵小花,中部小花為兩性花,基部承托以4片具芽苞片;小穗 軸呈“之”字形曲折,形扁,被長硬毛,其節間可外露,長2—2.5毫米;穎常不存在; 外稃長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先端急尖;內稃常短於外稃,具2脊,僅於脊之上 部被纖毛;鱗被3,近相等,先端圓鈍,邊緣被長纖毛,花絲分離,其基部擴大,花葯頂 端鈍;子房頂端的花柱短,柱頭3分,羽毛狀。

用 途

農村常種植以作綠籬,利用其刺叢以作防護
產地分布:產廣東南部、海南和香港,多生於丘陵地上或低山的山腳下。模式標本采自廣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