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夾板

治療器具。四肢骨折時用作固定骨折部位的薄板,用柳木、杉木或膠合板等按肢體的長短製成。

概念

四肢骨折時用作固定骨折部位的薄板,用柳木、杉木或膠合板等按肢體的長短製成。

解讀

小夾板為民間廣泛套用的骨科治療技術之一,能對骨折或軟組織損傷等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並具有一定的維持對位及緩慢復位作用。但出了種種原因,引起肢體缺血性改變的發生率較高。因此在套用時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對不適宜套用的病例,對不能密切觀察的隨訪者,以及未掌握操作要領者,切勿濫用,以防發生無法挽回時嚴重後果。

中醫套用

一、適應證

小夾板技術僅適用於四肢長管骨閉合性骨折,適應於在復位後能用小夾板固定、維持對位,以及有條件進行隨訪的患者。

二、禁忌證

1、錯位明顯之不穩定性骨折。

2、伴有軟組織開放性損傷、感染及血循環障礙者。

3、軀幹骨骨折等難以確實固定者。

4、昏迷或肢體失去感覺功能者。

三、準備

1、用品:根據骨折的具體情況,選好適當的夾板、紙壓墊、繃帶、棉墊和束帶等。

2、向患者及其家屬交代小夾板固定後的注意事項。

3、清潔患肢,皮膚有擦傷、水泡者,應先換藥或抽空水泡。

四、方法及注意點

1、紙壓墊要準確地放在適當位置上,並用膠布固定,以免滑動。

2、捆綁束帶時用力要均勻,其鬆緊度應使束帶在夾板上可以不費力地上下推移1厘米為宜。

3、在麻醉未失效時,搬動患者應注意防止骨折再移位。

4、抬高患肢,密切觀察患肢血運,如發現肢端嚴重腫脹、青紫、麻木、劇痛等,應及時處理。

5、骨折復位後4天以內,可根據肢體腫脹和夾板的鬆緊程度,每天適當放鬆一些,但仍應則以上下推移1厘米為宜;4天后如果夾板鬆動,可適當捆緊。

6、開始每周酌情透視或拍片1~2次;如骨折變位,應及時糾正或重新復位。必要時改作石膏固定。

7、2~3周后,如骨折已有纖維連線,可重新固定,以後每周在門診複查1次,直至骨折臨床癒合。

8、及時指導患者功能鍛鍊。

五、護理

1、抬高患肢,密切觀察患肢血運。如有劇痛、嚴重腫脹、青紫、麻木、水泡等,應隨時報告醫師及時處理。

2、按醫囑及時指導和幫助患者,有步驟地進行功能鍛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