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大煎堆

小吃大煎堆

首先糯米粉用清水調拌,搓成粉團,放沸水鍋里煮熟,撈出放在案板上,混入糕米粉並加入糖漿,拌勻後用手掌反覆搓至有韌性和粘性(如太乾硬,可加進少許熱水再搓),即成糯米粉團。

原料/調料

小吃大煎堆
小吃大煎堆

製作:
首先糯米粉用清水調拌,搓成粉團,放沸水鍋里煮熟,撈出放在案板上,混入糕米粉並加入糖漿,拌勻後用手掌反覆搓至有韌性和粘性(如太乾硬,可加進少許熱水再搓),即成糯米粉團。

小吃大煎堆
小吃大煎堆

包餡

小吃大煎堆
小吃大煎堆

下鍋

小吃大煎堆
小吃大煎堆

滾動

小吃大煎堆
小吃大煎堆

完成

再將糯米粉團分成兩等份,分別揉圓,壓平,將有糖的爆米花放在糯米粉團的中央包好,捏成圓球狀準備下鍋。
當熱鍋里的油燒至120℃時,將煎堆坯輕輕放進熱油中,邊炸邊用長筷子翻動,使之均勻受熱。在用鏟邊炸邊壓的過程中,煎堆會爆開泄氣,這時師傅要巧妙地把它放於油底將其補回,就這樣使之膨脹至籃球般大小即成。
特點:
色澤金黃,體積龐大滾圓,皮薄酥脆,香甜可口。(食用時,須用剪刀剪成小塊或用手掰破分片)

小吃大煎堆
小吃大煎堆

煎堆太大,剪開才易入口。

典故煎堆
其實,製作煎堆由來已久。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據專家考證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飠追”(dui)演變來的。唐人王梵志有詩讚曰:“貪他油煎飠追,愛若鳳梨蜜。”
而在福建晉江地區,卻不像廣東人這樣,他們到端午節家家戶戶才吃“煎堆”。這習俗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習俗由此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