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門街

小北門街和小北門有著幾乎同樣久遠的歷史,小北門街,自然是得名於小北門了,而這個小北門的正宗大號,原本叫做“拱極門”,是當年“錦繡太原城”的八個出口——八座城門之一。因為它與鎮遠門同時闢建於太原城的北城垣,而且,建築規模、地理位置、交通作用均不及鎮遠門,所以鎮遠門得了“大北門”的別號,它卻只能屈居於次,叫做“小北門”。小北門街在太原名聲的鵲起,是與國民師範在此街的創辦分不開的。

小北門街簡介

它和小北門有著幾乎同樣久遠的歷史,但是,它卻被人們遺忘了很久。它所以被人們遺忘,那是因為
從明初到清末數百年的漫長歲月里,這裡太荒涼、太偏僻了。小北門街,自然是得名於小北門了,而這個
小北門的正宗大號,原本叫做“拱極門”,是當年“錦繡太原城”的八個出口——八座城門之一。因為它
與鎮遠門同時闢建於太原城的北城垣,而且,建築規模、地理位置、交通作用均不及鎮遠門,所以鎮遠門
得了“大北門”的別號,它卻只能屈居於次,叫做“小北門”。早在明代之前,今小北門一帶是亂墳參差
的郊野荒坡。明初,這裡雖圈入城中,成為城內的一爿之地,但是,在整個明代的200多年和清中葉之前
的近百年中,它仍舊是荒草萋萋,墓冢點點。僅是在城門根及附近有幾舍守城士兵的營房、簡陋的兵器庫
和星散的住戶,形成一道走巷,雖取名叫小北門街,對“街”字實在是有些委屈。直至清乾隆年間,在晉
王府的廢墟上建起了精騎營,常有營兵出沒於小北門和小北門街。而位於該街的兩側又建起了一些軍卒號
會,城外也遷進一些菜農,在城東北隅的荒地上墾植一些菜地,多年荒涼冷清的小北門街,才略略出現了
一點生機。然而,此景不長,逮至嘉慶之後,清王朝江河日下,一帝不如一帝。為城內安全起見,乾脆將
小北門堵塞,與城外完全隔絕。除城門樓子和關城上象徵性地設定了一些長年不用的土炮外,連守城的戍
卒也裁減不用,只留五名游兵散勇,充作耳目。小北門徒具形式而且。而交通的斷絕、民戶的遷走,使小
北門街有其名而無其實。至於小北門之外,僅有一條小徑通往北沙河,城關與沙河之間,除去幾片菜畦,
均為無主官地。每逢夏秋兩季,東山洪水暴發,這裡頓成汪澤,年之既久,遂成一片水潭,時人稱其為“
北門海子”。而在水澤中稍高的那片灘地,即小北門街關城外的那一段路址,便得名“海心灘”。民國初
年,太原經濟略有回升,人口相對增加,加之閻錫山為鞏固自己既得的政權,積極擴充軍隊,創建軍工工
業,努力倡導教育,興建學校,於是,空曠多年被遺忘的小北門街以及小北門一帶,變得金貴起來。在不
長的幾年中,軍營、軍訓操練場、軍火倉庫,取代了往日的枯草荒丘。一些城內無地無房民戶,也先後乘
機在小北門街蓋起房舍和簡陋的窩棚,聊以棲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省城頗有些名氣的“山西省立
國民師範學校”也是在這一期間,創辦於小北門街的一側。這一切都使這片數百年來無人問津的偏僻之壤
,得到了較為迅速的開發,很快繁鬧起來。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簡稱“國民師範”,口語表述時往往
只用兩個字“國師”。

小北門街的歷史

它創辦於民國八年(1919年),在抗戰前的十大幾年中,一直是省城太原極有影響
的學校。首先,它校舍寬敞,設備齊全,在校學生人數最多。其次,它注重職業教育,重視對學生實用工
藝的教育,最早興辦了校屬工廠、農場。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學生思想活躍,積極投身於學生運
動,在太原享有“革命啟蒙的搖籃”之稱,與當時的山西省立一中並譽為太原學生運動的中心。不少老一
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從國師走上革命道路的,最著名的諸如薄一波、程子華、段若宗等等。對於國師師
生們的革命活動,閻氏政權極度恐慌,遂於民國25年(公元1936年),以學生毆打警察致死一案為藉口,
勒令停辦,改組學校為“太原初級工業學校”。一直到抗戰勝利後的民國35年(公元1946年),國師才又
恢復。小北門街在太原名聲的鵲起,是與國民師範在此街的創辦分不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