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鼻炎推拿

鼻淵,又名“腦漏”、“腦淵”,是以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徵的鼻病。並常伴有頭痛,鼻塞,嗅覺減退,鼻竇區疼痛,或眩暈等症狀。西醫稱鼻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化膿性鼻竇炎與反覆感冒有關,起病急,膿涕多,症狀重,但多數能自愈,僅約5%轉為慢性鼻竇炎,表現為長期流涕,頭昏、頭痛和健忘等,可對小兒語言、學習、智力、性格等產生不良影響。鼻竇是顱骨內的含氣空腔,人體較大的鼻竇有額竇、篩竇和上頜竇。

概述

鼻淵,又名“腦漏”、“腦淵”,是以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徵的鼻病。並常伴有頭痛,鼻塞,嗅覺減退,鼻竇區疼痛,或眩暈等症狀。
西醫稱鼻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化膿性鼻竇炎與反覆感冒有關,起病急,膿涕多,症狀重,但多數能自愈,僅約5%轉為慢性鼻竇炎,表現為長期流涕,頭昏、頭痛和健忘等,可對小兒語言、學習、智力、性格等產生不良影響。
鼻竇是顱骨內的含氣空腔,人體較大的鼻竇有額竇、篩竇和上頜竇。

病因病機

熱毒蒸騰,化腐化濁為本病的基本病機。初期,或外感邪毒,或濕熱內生,熱毒上蒸,化腐化濁而成本病。如《雜病源流犀燭·鼻病》謂:“由風寒凝人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而成。”《素問·氣厥論》:“膽移熱於腦,則辛頰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如急性期失治誤治,病邪未除;正氣先衰,肺脾兩虛,無力托毒,邪氣、痰濁、瘀血日久,化腐化濁亦成本病。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鼻塞,鼻有大量黏性或膿性涕。
2.有傷風鼻塞病史,或有發熱、惡寒、頭痛、咳嗽、嗅覺減退等症狀。
3.患兒面頰、額頭、鼻根等處有明顯觸壓痛。
4.專科檢查見中鼻甲或中鼻道腫脹,鼻道記憶體在稠沸。
5.X線、CT檢查示鼻竇部竇內黏膜增厚,竇腔密度增高,或有液平面。
(二)鑑別診斷
感冒:也有鼻塞、流涕,但感冒病程短,涕量少而清稀(後期可轉黃),全身症狀重;鼻淵濁涕、膿涕量多,鼻部症狀重,全身症狀輕。

治療

(一)治法
通鼻竅,排膿毒為本病基本治法。
肺開竅於鼻,故鼻淵治療關鍵在於肺。因於外邪,宜疏風宣肺;因於痰熱,宜清肅肺金,化痰排膿;因於氣虛,宜補益肺氣,托毒外出;因於陰虛,宜滋養肺陰。
陽明和少陽經循行於鼻竇區域,對於運用外治法防治鼻淵提供了思路,臨床可採用近取和遠端循經取穴,通過調理陽明和少陽經脈而通鼻竅,排膿毒。
(二)基本方
清補肺經、清補脾經(各3~5分鐘)捏擠板門與掐揉四橫紋(捏擠板門10次,掐揉四橫紋10遍)退下六腑與清天河水(各3~5分鐘)運內外八卦(順運與逆運內外八卦各1~2分鐘)點揉肝俞、膽俞(以兩拇指或一手食中指分開,分別點肝俞和膽俞,揉3點1,各1分鐘;後以小魚際以Tg~Tio為中心,縱向擦之令熱)振腦門與雙點門(振腦門3~5次,雙點門3~5分鐘)。鼻竇局部操作(見操作指南)
方解:清肺經清肅肺,疏風通竅,針對外感邪毒;清脾經、退六腑清瀉中焦腐濁,揉肝俞、膽翕清瀉肝膽,清天河水瀉熱透表,共同針對內熱;捏擠板門、掐揉四橫紋針對腐濁;運內、外八卦順氣、化痰、瀉濁;振腦門開竅醒腦,振動鼻竇,通利鼻竅。又補肺經實衛固表,增強適應季節變化能力;補脾經,既助運化,生氣血,又補土生金,配合雙點門升舉清陽,醒腦神,通鼻竅,托毒排膿。全方溫清並用,以清化見長。清其熱,化其腐濁,適用於各種鼻淵。
(三)操作指南
1.局部操作①起式:開天門、推坎宮各l~2分鐘,揉攢竹1—2分鐘。②按揉迎香2~3分鐘。③按揉鼻通穴(鼻軟骨與鼻翼交界處)1—3分鐘。④以拇指或中指指腹置於相應鼻竇體表投影處,先揉1分鐘,後振按1分鐘,再以指端輕叩至局部麻木或潮紅。⑤勾抹法:雙手拇指屈曲,以橈側緣,來回刮前額、眉弓、下眼眶、顴骨下緣等處,令局部發熱。⑥擦鼻旁:以雙手食指指腹快速擦兩鼻翼旁,透熱為度。局部操作近治作用明顯,通鼻竅,排膿毒,是推拿特色,無論急性、慢性鼻淵均宜配合運用,臨床應充分重視。
2.內、外八卦功效相近,一般病症但取其一。本病以腐濁為病機,病程長,為增強清化腐濁之力,宜同時運內八卦和外八卦,運八卦有順運逆運之分,一般認為順運內八卦引氣下行,消積消脹;逆運內八卦以止吐見悵。鼻淵宜順運內八卦,當內八卦順運時,多以逆運外八卦配合。反之,當逆運內八卦時,多以順運外八卦相配合,以增強療效,即保證掌心與掌背始終朝一個方向旋轉。
3.振腦門為內功推拿手法,對鼻淵有特殊作用,值得推薦。其法為:患兒坐位,一手扶其前額,使頭略後仰,一手小魚際先尺偏,然後橈偏,橈偏時以小魚際根部叩擊風府,連續輕叩10餘次;末次輕叩後,強力叩擊1次;強力叩擊後就勢以掌根向上托起後枕部,並與扶額之手將頸椎拔伸並振顫之。此為一遍,操作1~3遍,此法令腦髓、鼻竇振動,排膿有效。
4.清天河水屬揚湯止沸,退六腑為釜底抽薪,二穴常配合運用。同時清天河水和退六腑時,可推手不變,但從下向上推,卻通過握腕之手變換與旋轉前臂決定推天河水還是推六腑穴,必要時取一定比例。
(四)辨證加減
1.肺經風熱繼發於感冒之後。以感冒症狀減輕,熱退,但鼻涕由清轉黃,量增多,質變黏稠,兼嗅覺減退,或伴頭昏、頭痛,身熱,惡寒,咳嗽,痰黃稠,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為特徵。治宜祛風散熱通竅。基本方重點清肺經,清脾經,退六腑,清天河水,雙點門。加拿風池、拿肩井各1~3分鐘,揉按大椎1分鐘,點揉曲池、合谷各1~2分鐘,掐少商、商陽各10次。
2.膽經鬱熱以長期反覆鼻流濁涕,色黃或綠色,質稠、膿性,嗅覺差,頭痛,頭昏,口苦咽乾,耳鳴如潮,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為特徵。治宜清瀉膽熱,化濁通竅。基本方重點清脾經、揉肝俞、膽俞、振腦門、雙點門。加淆大腸、清小腸各3—5分鐘,掃散頭側少陽經脈1分鐘,搓摩脅肋10遍,點揉陽陵泉l~3分鐘。
3.肺脾氣虛以鼻涕黏稠、白濁,時多時少,遇冷尤甚,鼻塞,嗅覺減退,反覆感冒,經常咳嗽,頭昏,面色白,氣短乏力,肢倦納呆,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舌質淡,苔薄白,寸脈無力,指紋淡為特徵。治宜補土生金、固衛表、通鼻竅。基本方重點補肺經,補脾經,雙點門,運內外八卦。加掐揉二扇門、推上三關各1—3分鐘,橫擦肺俞令熱,開璇璣3~5遍,摩運、振揉丹田和神闕透熱為度。

注意事項

1.積極預防感冒、鼻炎,平素堅持鍛鍊,增強體質。
2.積極進行呼吸鍛鍊。較小兒童可讓其學習游泳,通過換氣練習改善呼吸。較大兒童,可囑其練習屏氣,或猛吸進一口氣後,捏緊鼻孑L,閉口,盡力鼓氣,使氣流對鼻竇、眼、耳、咽喉等產生壓力,該法有助於排膿與活血化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