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鼻息肉

鼻息肉為鼻部常見的良性疾病,指由於水腫而突出於到鼻腔鼻竇的炎性組織。小兒鼻息肉好發於上頜竇、篩竇、中鼻甲和中鼻道,其中兒童又以突入鼻咽部的上頜竇後鼻孔息肉最為常見。該病被認為與支氣管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變應性鼻炎和囊性纖維化病密切相關。小兒鼻息肉的發病率較成人低,幼兒中極少發生,但復發率較成人高,目前認為十歲以內的小兒鼻息肉在手術後極易復發,但在10歲以後復發的情況明顯減少。

疾病分類

鼻息肉的分類在臨床上還比較混亂,在2008年南昌耳鼻咽喉年會上,把鼻息肉歸為鼻竇炎疾病中,分為:1.鼻竇炎不伴鼻息肉。2.鼻竇炎伴鼻息肉兩大類。有學者將上頜竇後鼻孔息肉單獨列出,主要是因為上頜竇後鼻孔息肉中含有大量粘液,而很少有通常所說的嗜酸性粒細胞。目前較為統一的認為鼻息肉是指鼻腔、鼻竇黏膜由於水腫而突出的炎性組織,但息肉組織中極少有血管組織。這中間包括富含嗜酸性粒細胞的息肉、含有大量粘液細胞的上頜竇後鼻孔息肉、邊界不清極易反覆發作的鼻息肉病。但不包括出血壞死性息肉。

發病原因

鼻息肉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有關學說很多,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中鼻道微環境學說

是指中鼻道解剖結構異常、功能障礙等造成中鼻道天然防禦功能

減弱,為鼻息肉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在兒童,鼻腔結構都處於完善發育的階段,如鼻中隔偏曲、中鼻道狹窄、纖毛功能不良等等都是造成兒童鼻息肉的主要病因。

鼻黏膜變態反應學說

在鼻息肉組織中可以檢查到大量的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

體液中IgE也增高,表明局部變應反應與之成因有關。馬瑞琴等(1992)通過對鼻息肉勻漿上免疫學指標的測定,認為主要與I型和III型變態反應有關聯。也有認為與某些細菌激活B細胞的超敏反應有關,如鼻腔共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炎症學說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鼻息肉與炎症有關,組織學研究表明,近90%以上的鼻息肉組織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侵潤,實際是一種嗜酸性粒細胞性的炎症。這與白介素5(IL-5)介導、趨化有關。

發病機制

中鼻道環境的異常,使得該部位易感性增高,在長期炎性因素的刺激下,機體釋放白介素-5(IL-5),使嗜酸性粒細胞趨集、分化,成熟,產生毒性因子和各種細胞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漿滲出、組織水腫,繼而上皮細胞增生,血管和腺體隨之長入,形成息肉。這是鼻息肉形成的大致機理,從病理學上看,鼻息肉組織中含有大量的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肥大細胞。

臨床表現

鼻息肉好發於雙側,成人多見。而上頜竇後鼻孔息肉則單側好發,常起源於上頜竇前內壁,並向後鼻孔突出,以兒童多見。常見症狀和併發症有:

1)鼻塞:鼻塞,鼻氣流不暢、說話有閉塞性鼻音、睡眠打鼾,都是兒童鼻息肉最常見。

的初期症狀。

2) 鼻涕增多:多涕也是常見症狀,分泌物呈粘性或粘膿性,量可以時多時少,但常不能幹淨。

3) 嗅覺功能障礙:長期鼻息肉的阻塞,影響上鼻道嗅區對氣味的感應,久而久之,多會出

現嗅覺障礙。部分病人會有頭痛現象。

4)其他併發症: 對於突出到鼻咽部的上頜竇後鼻孔息肉,因常常會阻塞咽鼓管,會有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狀,聽力下降、低頻耳鳴等;嚴重的雙側鼻息肉還會引起面部改變,鼻背塌陷,形成“蛙鼻”;長期的鼻息肉病人還可能會引發哮喘,臨床上把鼻息肉、哮喘和阿司匹林不耐受稱為“三聯征”;鼻息肉也會引發增生性鼻竇病(HSD),鼻竇病變加重了鼻部的症狀。

診斷鑑別

自從鼻內鏡廣泛在臨床的開展和使用,診斷並不困難,檢查中可以發現鼻腔內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我們常稱為“荔枝肉”,柔軟、易移動但不易出血,無接觸痛是其特點。若為來自於中鼻甲的息肉,則邊界不清,呈瀰漫性,質地也較硬,呈粉紅色。上頜竇後鼻孔息肉還需要進行鼻咽鏡檢查,明確息肉的大小。在手術前還應該進行鼻腔鼻竇冠狀位、水平位CT檢查,了解鼻竇病變,以及息肉和鼻腔鼻竇的解剖學關係。

鼻息肉常需要和以下鼻部疾病進行鑑別:

1) 鼻部良、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兒童少見,進行組織活檢可確診。良性腫瘤兒童常見的有鼻咽纖維血管瘤、內翻性乳頭狀瘤,後者也可以依靠病理活檢明確診斷,而前者則主要根據臨床檢查,CT、血管造影等進行診斷,禁忌活檢,容易引發大出血。

2) 出血壞死性息肉:該病主要為有長期鼻出血的病史,檢查發現鼻腔鼻竇的新生物為暗紅色壞死組織,觸之易出血。CT或MRI顯示為鼻腔鼻竇占位性表象。

3) 脊索瘤: 是胚胎期脊索未被吸收,在鼻腔內形成的腫瘤,CT和MRI影像學可以診斷,組織活檢也可以確診,臨床症狀象鼻咽癌,但是一種良性或低度惡性的腫瘤。

4) 腦膜膨出:是嬰幼兒常見的先天性疾病。當篩板有先天性缺損時,腦膜及腦組織突出於鼻腔內,形成類似息肉的腫塊,由於鼻息肉在嬰幼兒很少發生,因此如遇到嬰幼兒“鼻息肉”,應高度重視,禁忌活檢,防止顱內感染、腦脊液鼻漏等嚴重併發症。利用CT或MRI可以進行診斷。

疾病治療

鼻息肉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且極易復發,尤其是兒童,復發率要高於成人。所以目前主張綜合治療,單一的手術治療而不注重圍手術期的相關處理,復發不可避免。

藥物治療

主要為糖皮質激素療法,由於激素的使用,對兒童有一定的影響,應做到合理規範。

(1)初發的較小鼻息肉: 息肉較小,位於中鼻道或總鼻道中,可以直接使用鼻噴激素,每日2次,連續使用4周左右,如息肉變小甚至消失,鼻噴激素減量後可考慮停藥。

(2)初發的較大息肉:息肉較大,已達下鼻甲前端,或已經突入後鼻孔的上頜竇息肉,在使用鼻噴激素每日兩次的同時,還需要口服強的松,早上8點前每日一次,連續使用7天,後要減量,不要超過2周,停藥。適當使用抗生素抗炎和防止感染。鼻噴激素在兒童連續使用總量不要超過3個月,無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3)鼻息肉手術後:仍需要進行鼻噴激素的治療,一般術後連續使用鼻噴激素12周,定期複查,後應逐漸減量後再停藥,避免反跳現象的產生。

手術治療

對藥物保守治療無效的患兒,應考慮進行手術治療,目前主流為鼻內鏡下息肉摘除手術,在徹底清除息肉組織的同時,手術應開放上頜竇開口和開放篩竇,重建中鼻道結構,同時應減少對鼻腔黏膜的損傷,防止復發。

對於兒童常見的上頜竇息肉、上頜竇後鼻孔息肉,近2年來我科採用泌尿外科用球囊導尿管對上頜竇口進行有效擴張後,再摘除上頜竇內和鼻腔內息肉。該手術方法簡單,又非常適合兒童鼻-鼻道複合體的自身解剖特點,手術中出血極少,熟練操作後手術時間也不長,術後恢復快,無中鼻道狹窄或中鼻甲和鼻腔外側壁粘連等傳統FESS手術常見並發征。同時如果復發,由於對中鼻道結構少有破壞,為再次手術預留了較大的手術空間,是治療兒童上頜竇炎、上頜竇息肉、上頜竇後鼻孔息肉的一種有效、簡便、安全的新方法。傳統的觀點認為,球囊擴張術對於占位性的病變有一定的禁忌,但對於上頜竇的息肉,經過我們近2年的臨床手術和科研統計,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當然,對於合併篩竇的鼻息肉,球囊擴張術有其局限性,並不主張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手術後的隨診處理應嚴格進行,因該病在兒童極易復發,術後隨診至少不得少於1年。早期可以一周複診沖洗一次,後期可以一個月複診一次,術後鼻噴激素(如輔舒良、內舒拿或雷諾考特)應連續使用三個月,後逐漸減量,維持量使用6個月以上。術後適當使用抗生素、黏液促排劑等是必要的。很多復發的兒童除自身因素以外,多數是沒有很好地進行圍手術期的處理,這點需要尤其重視。

疾病預後

兒童鼻息肉極易復發,這已經被臨床證實的。但往往在10歲以後,復發的比例又會減少。對於合併支氣管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兒,復發的比例很高。手術後支氣管哮喘可能會減少,或者至少沒有變化。而原發於中鼻道、上頜竇以及上頜竇後鼻孔息肉,經過術以及術後規的范治療,一般預後較好。

疾病預防

由於鼻息肉的發病與變態反應和長期鼻部炎症有關,,所以平時應加強鍛鍊,增強體質。均衡飲食也很重要,對於合併有過敏性鼻炎的患兒,還應避免致敏食物和其它過敏原,同時應積極治療變態反應性疾病,如哮喘和過敏性鼻炎。手術後的患兒應按時複診,進行鼻腔清理,知直到鼻腔黏膜的完全康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