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組由於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產生針對自身紅細胞的抗體和(或)補體吸附於紅細胞表面,導致紅細胞破壞加速而引起的一種溶血性貧血。有些患者病程中發生血小板減少伴抗血小板抗體(PAIg)增高,稱為Evans綜合徵,又稱Fisher-Evans綜合徵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伴獲得性溶血性貧血。

基本信息

疾病描述

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本病徵可能系抗體形成器官由於某些因素(如淋巴組織的感染或惡性病變、遺傳基因的突變以及胸腺疾患等),對自體紅細胞失去識別能力,從而產生異常的免疫抗體。自身免疫抗體形成後吸附於紅細胞表面,使紅細胞破壞溶血,在溶血的過程中,同時也產生了抗血小板自身抗體,血小板被破壞而減少,所以患者兼有溶血性貧血和出血性傾向的表現。發病前常有服藥史、細菌或病毒感染史,有時可繼發於膠原性疾病。
(二)發病機制ITP的血小板減少是因外周破壞增加所致,51Cr(51鉻)標記的患者血小板壽期測定,顯示其生活期縮短至1~4h,甚者短至數分鐘。目前認為血小板的這種生活期縮短是與循環中存在特異的相關抗體。抗體來源途徑有:
1.急性病毒感染後形成的交叉抗體。
2.抗血小板某種抗原成分的抗體最近的研究認為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glycoprotein,GP)Ⅱb/ⅢaGPIb/Ⅸ、GPV是這些抗體的主要靶抗原。
3.血小板相關抗體,主要為IgG(platelet-associatedIgG,PAIgG)。PAIgG在ITP中多明顯升高,且其水平與血小板破壞率成比例。關於PAIgG的來源目前並不十分清楚,分子量分析表明一種組分是真正的抗血小板抗體;另一種組分相當於IgG的免疫複合物,可能為非特異性吸附於血小板膜上的血漿蛋白。為什麼PAIg水平及其變化並不總是與ITP相關,這種非特異性吸附是一種可能的解釋。由於上述抗體對血小板的損傷或結合,最終導致被單核巨噬細胞所清除。破壞場所有脾、肝和骨髓,主要是脾臟。有研究表明,ITP患者中白細胞抗原(humanleucocyteantigen,HLA)B8和B12表型較高,亦即有此表型的人發病的危險度較大。

疾病症狀

1.急性型此型約占ITP的80%,多見於2~8歲兒童,男女發病無差異。50%~80%的患兒在發病前1~3周有一前驅感染史,通常為急性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細菌感染如百日咳等也可誘發,偶有接種麻疹活疫苗或皮內注射結核菌素後發病的。患者發病急驟,以自發性的皮膚、黏膜出血為突出表現。皮膚可見大小不等的瘀點、瘀斑,全身散在分布,常見於下肢前面及骨骼隆起部皮膚,重者偶見皮下血腫。黏膜出血輕者可見結膜、頰黏膜、軟齶黏膜的瘀點,重者表現為鼻出血、牙齦出血、胃腸道出血,甚至血尿;青春期女孩可有月經過多。器官內出血如視網膜出血、中耳出血均少見,罕見的顱內出血當視為一種嚴重的併發症,常愈後不良,深部肌肉血腫或關節腔出血偶或見之。臨床上除非嚴重出血者一般無貧血,不足10%的病例可有輕度脾腫大。有時病毒感染可致淋巴結腫大,此時要注意排除繼發性ITP。
2.慢性型病程超過6個月者為慢性ITP。本型約占兒童ITP總數的20%,多見於年長兒,男女之比約1∶3,慢性ITP發病前多無前驅感染,起病緩慢或隱襲,皮膚、黏膜出血症狀較輕,血小板計數多在(30~80)×109/L。皮膚瘀點、瘀斑以四肢遠端多見,輕者僅見於皮膚抓痕部位。黏膜出血可輕可重,以鼻出血、牙齦出血及月經過多常見,口腔黏膜次之,胃腸道出血及血尿十分稀少。本型可呈持續性或反覆發作,後者發作與緩解交替,緩解期長數周至數年,最終約有30%患兒於發病數年後自然緩解,臨床反覆發作者可有輕度脾大。表1列出了急、慢性ITP的特徵,供鑑別參考。
3.一般症狀有溶血性疾病的一般症狀,發作時出現突然寒戰、高熱、嘔吐、腹痛等,貧血和黃疸加重,脾臟腫大,嚴重者可出現出血性尿毒症綜合徵,發生大量血紅蛋白尿和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4.血小板減少則出現紫癜、瘀斑和鼻出血、齒齦出血、消化道出血傾向。
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的特點可予以診斷。

檢查化驗

1.周圍血象顯示紅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血塊回縮不佳、網織細胞增多、血紅蛋白降低、黃疸指數升高、血清間接膽紅素增加。
2.骨髓巨核細胞增多,紅細胞系統增生顯著。
3.其他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
1.束臂試驗陽性。
2.B超檢查脾臟腫大。
3.胸片注意心肺情況,有無肺部感染。

鑑別診斷

臨床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徵兩種疾病時,也可出現溶血和血小板減少的症狀,須加以鑑別,此兩種疾病發生溶血的機理均為微血管障礙機械損傷紅細胞所致,血片中可見較多的破碎紅細胞,同時抗人球蛋白試驗陰性;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時神經系統症狀明顯,而溶血性尿毒綜合徵以急性腎功能損害為特點,均與Evans綜合徵不同。

併發症

並發貧血和黃疸、脾臟腫大,並發血紅蛋白尿、尿毒症、腎功能衰竭,並發消化道出血。

預防保健

積極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做好各種預防接種工作,增強體質、合理膳食等。

治療用藥

(一)治療本病徵在治療方面與慢性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基本相似,腎上腺皮質激素能獲得較好療效,宜足量長期使用,無效病例可行脾切除術。若經過皮質激素及切脾治療均失敗者,亦可套用硫唑嘌呤、環磷醯胺、長春新鹼等免疫抑制治療。在嚴重溶血時可輸新鮮血液,保證尿液鹼化,防止腎功能衰竭。
(二)愈後本病徵愈後取決於治療效果和發作情況,也有較長時期不發作處於穩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