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腓骨肌萎縮症

小兒腓骨肌萎縮症

小兒腓骨肌萎縮症,是一組最常見的家族性周圍神經病,約占全部遺傳性神經病的90%。本組疾病的共同特點為兒童或青少年發病,慢性進行性腓骨肌萎縮,症狀和體徵比較對稱,多數患者有家族史。

基本信息

概述

腓骨肌萎縮症(peronialmyoatrophy)又稱Charcot-Marie-Tooth病(CMT),是一組最常見的家族性周圍神經病,約占全部遺傳性神經病的90%。本組疾病的共同特點為兒童或青少年發病,慢性進行性腓骨肌萎縮,症狀和體徵比較對稱,多數患者有家族史,本病由Charcot,Marie和Tooth於1886年首先報導,故又稱Charcot-Marie-Tooth(CMT)病

病因

(一)發病原因
CMT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少部分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X染色體連鎖顯性遺傳和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
(二)發病機制
1.遺傳方式
(1)CMTⅠ型:可呈常染色體顯性,隱性和X性連鎖顯性或隱性遺傳兩種方式,近年研究表明,CMTⅠ型又分為ⅠA型,ⅠB型及ⅠC型,CMTⅠA型最常見(56%~60%),由常染色體17P11.2-12上PMP-22基因突變所致,CMTⅠB型少見(30%),病理基因在Ⅰq21-23,與髓鞘蛋白P0(MPZ)基因突變有關,ⅠC型的病理基因至今不明,X連鎖的病理基因在Xq13-1,(2)CMTⅡ型:遺傳方式有3種,通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隱性及X性連鎖遺傳,本病常染色顯性病理基因在Ⅰp35-36,常隱及X連鎖病理基因不明。
2.病理改變
(1)CMTⅠ型:CMTⅠ型腓腸神經活檢結果是主要大,中等直徑纖維數量明顯減少,束內膠原增生,隨年齡增長,有髓鞘纖維密度進行性減少,脫髓鞘加重,由於返復節段性脫髓鞘及髓鞘再生過程增強,施萬細胞增生與神經內膜成分圍繞軸索形成同心圓樣“洋蔥球”狀結構,脊髓後索變性,其中薄束較楔束明顯。
(2)CMTⅡ型:CMTⅡ型腓腸神經病理以軸索變性為主,脫髓鞘不顯著者,施萬細胞增生呈“洋蔥球”改變且很少見。

症狀

小兒腓骨肌萎縮症的症狀:
閉目難立征步態不穩發紺感覺障礙肌肉萎縮無力
1.腓骨肌萎縮症Ⅰ型發病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約有2/3病例在10歲前發生,但也曾報導1歲以下或生後發病者,經常表現運動發育落後,男性比女性多見,本病在同一家族患病的個體發病年齡及病情嚴重程度均有較大變異,女性症狀較輕,曾見一家5個孩子中,第1胎(女),第3胎(女),第5胎(男)均於4~5歲發病,見圖1,其餘2個孩子未患病,早期症狀均表現雙下肢遠端開始,雙下肢無力,行走及跑步漸感困難,肌肉萎縮常由腓骨伸趾總肌及足部小肌肉開始,然後脛前肌萎縮,漸向上發展,肌萎縮一般不超過大腿下1/3,故大腿和小腿形成鮮明對比,由於足部肌萎縮,可出現高足弓,足下垂,錘狀或爪形趾,患者可有跨越步態,一般在晚期方累及手部及前臂肌肉,手指不能伸直,精細動作難以完成,而上臂發育正常,肌萎縮進展非常緩慢,部分患兒可有感覺障礙,深感覺受累常表現黑天時步態不穩或閉目難立征陽性,有些患者肢端較冷,少汗或發紺,早期反射消失,隨後其他腱反射相繼減弱或消失,脊柱後側突畸形約見10%病例。
2.腓骨肌肌萎縮症Ⅱ型發病較晚,約2/3病例在10歲後發病,進展較慢,肌肉萎縮和無力較CMTⅡ型輕,且感覺障礙不如Ⅰ型明顯。

治療

(一)治療
目前無特殊療法,可對症處理,如外科手術矯形、穿矯形鞋,強調支持療法。可進行康復訓練改善肌肉功能。患兒進入青春期,為了減輕弓形足及足下垂,可進行踝關節融合術。
(二)預後
本病預後一般較好,病程進展極其緩慢,發病後仍能存活數十年。本病可因心臟損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導致猝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