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結核性胸膜炎

結核性胸膜炎是結核菌由近胸膜的原發病灶直接侵入胸膜,或經淋巴管血行播散至胸膜而引起的滲出性炎症。 30min 10min

基本信息

概述

結核性胸膜炎是結核菌由近胸膜的原發病灶直接侵入胸膜,或經淋巴管血行播散至胸膜而引起的滲出性炎症。常常伴有胸腔積液,由於結核性胸膜炎滲液中的蛋白質較高,易引起胸膜粘連及肥厚。胸膜炎常為單側,雙側者常提示為血行播散性結核所致。常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主要發生在原發感染6月內,原發灶多在同側肺內,往往不能被發現。發病與患兒對結核菌高度敏感有關。

病因

(一)發病原因
原發性結核病是結核桿菌首次侵入機體所引起的疾病,結核桿菌有4型:人型,牛型,鳥型和鼠型,而對人體有致病力者為人型結核桿菌和牛型結核桿菌,我國小兒結核病大多數由人型結核菌所引起,結核桿菌的抵抗力較強,除有耐酸,耐鹼,耐酒精的特性外,對於冷,熱,乾燥,光線以及化學物質等都有較強的耐受力,濕熱對結核菌的殺菌力較強,在65℃30min,70℃10min,80℃5min即可殺死,乾熱殺菌力較差,乾熱100℃需20min以上才能殺死,因此乾熱殺菌,溫度需高,時間需長,痰內的結核菌在直接太陽光下2h內被殺死,而紫外線僅需10min,相反在陰暗處可存活數月之久,痰液內的結核菌如用5%的石炭酸(苯酚)或20%漂白粉液消毒,則需24h方能生效。
(二)發病機制
引起結核性胸膜炎的途徑有:
①肺門淋巴結核的細菌經淋巴管逆流至胸膜;
②鄰近胸膜的肺結核病灶破潰,使結核桿菌或結核感染的產物直接進入胸膜腔內;
③急性或亞急性血行播散性結核引致胸膜炎;
④機體的變應性較高,胸膜對結核毒素出現高度反應引起滲出;
⑤胸椎結核和肋骨結核向胸膜腔潰破,以往認為結核性胸腔積液系胸膜對結核毒素過敏的觀點是片面的,因為針式胸膜活檢或胸腔鏡活檢已經證實80%結核性胸膜炎壁層胸膜有典型的結核病理改變,因此,結核桿菌直接感染胸膜是結核性胸膜炎的主要發病機制。
早期胸膜充血,白細胞浸潤,隨後為淋巴細胞浸潤占優勢,胸膜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繼而出現漿液性滲出,由於大量纖維蛋白沉著於胸膜,可形成包裹性胸腔積液或廣泛胸膜增厚,胸膜常有結核結節形成。

預防

1.控制傳染源,減少傳染機會結核菌塗片陽性病人是小兒結核主要傳染源,早期發現和合理治療塗片陽性結核病人,是預防小兒結核病的根本措施,嬰幼兒患活動性結核,其家庭成員應作詳細檢查(攝胸片,PPD等),對國小和托幼機構工作人員應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和隔離傳染源,能有效地減少小兒感染結核的機會。
2.普及卡介苗接種實踐證明,接種卡介苗是預防小兒結核病的有效措施,卡介苗為法國醫師Calmette和Guerin在1921年所發明,故又稱B.C.G,我國規定在新生兒期接種卡介苗,按規定卡介苗接種於左上臂三角肌上端,皮內注射,劑量為0.05mg/次,劃痕法現已很少採用,衛生部1997年通知取消7歲和12歲的卡介苗複種計畫,但必要時,對該年齡結素試驗陰性兒童仍可給予複種,新生兒期卡介苗可與B肝疫苗分手臂同天注射。
接種卡介苗禁忌證:陽性結素反應;濕疹或皮膚病患者;急性傳染病恢復期(1個月);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症或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患者。
3.預防性化療主要用於下列對象:
(1)3歲以下嬰幼兒未接種過卡介苗而結素試驗陽性者。
(2)與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多系家庭成員)密切接觸者。
(3)結素試驗新近由陰性轉為陽性者。
(4)結素試驗呈強陽性反應者。
(5)結素試驗陽性小兒需較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者。
用於化學預防藥物主要為異煙肼,劑量為10mg/(kg·d),療程6~9個月,父母新患肺結核家中之6歲以下兒童和患結核病產婦所娩出的新生兒,不管結素試驗結果如何,均應給予異煙肼治療,劑量同上,用藥3個月後再做結素試驗,若呈陽性,則持續用異煙肼到9個月;若結素試驗陰性(<5mm),則停用異煙肼。
抗HIV陽性兒童有結核接觸史者不管結素試驗結果如何均應接受異煙肼治療12個月。
兒童接觸之結核病人若系抗異煙肼株,則化療藥物應改為利福平,15mg/(kg·d),6~9個月;若系耐異煙肼又耐利福平株,則建議給吡嗪醯胺加氧氟沙星6~9個月,或吡嗪醯胺加乙胺丁醇6~9個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