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熱推拿

小兒發熱推拿

發熱為主訴時,當運用清法。 4.上三關屬性溫熱,但發散力強。 2.治療發熱當運用清法、汗法和養陰法。

病因病機

陽盛則熱是發熱的基本病機。陽代表熱、火和功能亢進。既然發熱,肯定局部或全身陽氣閉郁或偏盛。各種外邪,如風、寒、暑、濕、燥等侵入人體,均閉郁陽氣,正邪相爭而發熱。素體陽亢,陽盛陰衰,水不制火而發熱;積滯日久,漚而發熱;氣虔下陷,郁而發熱;陽虛不化水,寒水凝滯不流,化腐生熱。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體溫超過正常標準。腋溫37.1~38℃為低熱,38.1~39C為中熱,39.1~40C為高熱,>400C為超高熱。
圖1圖1

2.小兒體溫波動幅度比成人大。如體溫偶在37cC以上,未超37.5cC,且無其他不適,不作病論。
(二)鑑別診斷
1.麻疹持續發熱,熱度多在39℃左右,退熱藥效果不佳,發熱3天左右始出疹子,疹子先發於陽、後發於陰(其順序為額頭、頸部、上肢、胸背、腹、手足心),疹子如粟米累累,顏色紅活鮮明。皮疹出齊後熱始退。口腔頰部可見麻疹黏膜斑,疹退後無色素沉著。
2.風疹體溫多在39℃以下,持續l~2天后出疹,疹子細小、鮮紅、皮膚瘙癢,出疹後1~2天退熱。
3.川崎病持續5天以上高熱,手掌和足底潮紅,皮膚多形紅斑樣皮疹,無皰疹及結痂,雙眼充血明顯,口唇紅而乾裂,草莓樣舌,口咽部潮紅,頸部淋巴結腫大。
4.急性扁桃體初期見高熱,甚至超過40qC,咽部疼痛,吞咽困難,扁桃體紅腫或有黃白色膿點。
5.手足口病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痛,厭食,口腔黏膜散在皰疹或潰瘍,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旱,皰內液體較少。
6.肺癆長期不規則低熱,體溫多在38℃以下,以潮熱盜汗為特徵,解熱鎮痛藥無效,抗結核治療效佳。多伴有咳嗽、咯血、身體消瘦等症狀。
7.肺炎喘嗽持續高熱,或超高熱,早產兒、重度營養不良兒可不發熱。伴有咳嗽、氣促,嚴重時出現鼻煽、煩躁、顏面青紫、驚厥等症狀。

治療

(一)治法
1.“熱者寒之”。發熱為主訴時,當運用清法。清熱瀉火以治其標。
2.“火郁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熱隨汗而解。
3.“壯水之主以治陽光”,保水為治療發熱的重要環節。“留得一份津液才有一份生機”。
(二)基本方法
清肺平肝(1~3分鐘)水底撈月(詳見複式手法操作,以涼水為介質操作1分鐘)打馬過天河(2—3分鐘)推天柱骨(先以手掌輕拍天柱骨20餘次,繼則下推至局部潮紅)推拿取痧(詳見手法章)推上三關與下六腑(根據病情確定比例)推箕門(先以手掌從下至上輕拍令局部潮紅,繼則從下至上推2分鐘)
方解:清肺既宣散,又清肺熱,透熱達表,平肝清熱除煩定驚;二法同施,於外感內傷之熱均宜。打馬過天河、水底撈明月為清法代表,揚湯止沸,清熱效宏。天柱骨能清能降,扼制火勢。上三關發散火熱,下六腑釜底抽薪。箕門清熱又滋陰。全方體現清熱瀉火,發散火郁和固護陰液的治法。適用於各種發熱。取痧非常法,備之以防不測。
(三)操作指南
1.手法從重從快,取痧一定見痧。
2.以涼水或白酒為介質。
3.天河水與箕門一在上肢,一在下肢,穴區長,面積大。以掌逐一拍之,能令局部潮紅,退燒有效。如熱度不高改用推法。
4.上三關屬性溫熱,但發散力強。明清時期小兒發燒普遍運用。上三關與下六腑配合,其溫熱之性得到制約,專一發散。如小兒無汗以上三關為主,下六腑次之,上三關6或8數,下六腑4或2數。反之熱度高,大便秘結則以下六腑為主,上三關次之。
5.古人水底撈月和打馬過天河有邊推邊吹冷氣記載。推(手)至、氣至和神至三者合一。其法推行較輕,移動緩慢。供參考。
(四)辯證加減
1.外感發熱以惡寒發熱,咽喉不利,鼻塞流涕、噴嚏,舌苔薄,脈浮,指紋浮為特徵。治宜祛風解表,透達邪熱。基本方重點推上三關。加掐揉二扇門、掐揉小天心、拿列缺各1~3分鐘。
2.食積發熱俗稱“飲食燒”。以熱度不高,體溫一般在38℃以下,脘腹灼熱、脹滿,不思飲食,口臭,煩躁不安,或噁心嘔吐,瀉下臭穢如敗卵,苔膩,脈滑,指紋紫滯為特徵。治宜消食導滯,清熱化積。基本方重點清天柱骨。加清胃經3分鐘,捏拚板門10次,掐揉四橫紋10遍,捏脊6遍。
3.氣虛發熱以發熱綿綿,惡風自汗,神怯氣短,反覆感冒,面色萎黃或蒼白,舌淡,苔白,脈無力,指紋淡為特徵。治宜益氣清熱。基本方重點推上三關。加補脾經、揉肺俞、拿肩井各1~3分鐘。
4.陰虛發熱以長期低熱不退,夜間為甚,或午後潮熱,手足心熱,盜汗自汗,煩躁,夜啼,口乾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為特徵。治宜養陰清熱。基本方重點推箕門,水底撈月。加摩湧泉、補腎經、揉二人上馬、點揉三陰交各1~2分鐘。
5.五臟積熱陽明經證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特徵。陽明腑實證以日晡熱盛,兼痞、滿、燥、實為特徵。心火見口舌生瘡,煩躁不安,夜啼不止。肺熱見右頰赤紅,咳嗽,鼻衄,鼻孔赤爛。肝膽熱盛見雙耳流膿,左頰赤,目赤腫痛。治宜清瀉臟腑熱。陽明經證加清胃經、清大腸經各3分鐘,掐合谷、點曲池各10—20次。陽明腑實證加點膊陽池20。30次,推下七節骨令熱,盪腹、挪腹、揉腹各3分鐘。心火盛加清心經、清小腸各1~3分鐘。肺熱盛加開璇璣3—5遍。肝熱盛加分推腹陰陽1分鐘,掐十宣1~3遍,掃散少陽經1分鐘。

注意事項

1.推拿過程中小兒哭鬧有利於發汗與退熱,應合理運用,但不宜太過。
2.治療發熱當運用清法、汗法和養陰法。其中,清法、汗法為推拿之所長,但補益水分非推拿強項。雖然小兒推拿有湧泉、三陰交、二人上馬等穴位,但不如直接輸液和口服補液快速。臨床可多飲水果汁。
3.積極尋找原發性疾病,有針對性治療。
4.體溫過高,伴發驚風抽搐,應綜合防治,切勿延誤病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