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滯頤推拿

滯者,凝也,水之積也。頤者,頤也,同頷,指下頜。滯頤指小兒唾液過多並從口中流出,即俗之“流口水”。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如一過性,或因食物刺激、乳牙萌生等流涎非病態。滯頤可影響美觀,可因下頜皮膚潮濕發炎而糜爛。西醫認為其為唾液分泌過旺,可見於正常生長發育,也可見於某些疾病,如消化不良、皰疹性口腔炎、牙病、腦癱等。《素問‘宣明五氣》有“脾為涎”、“腎為唾”,《諸病源候論·滯頤候》認為是“脾冷液多”,倡溫補。推拿可直接於口頜部操作,對本病治療有優勢。

概述

滯者,凝也,水之積也。頤者,頤也,同頷,指下頜。滯頤指小兒唾液過多並從口中流出,即俗之“流口水”。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如一過性,或因食物刺激、乳牙萌生等流涎非病態。滯頤可影響美觀,可因下頜皮膚潮濕發炎而糜爛。西醫認為其為唾液分泌過旺,可見於正常生長發育,也可見於某些疾病,如消化不良、皰疹性口腔炎、牙病、腦癱等。《素問‘宣明五氣》有“脾為涎”、“腎為唾”,《諸病源候論·滯頤候》認為是“脾冷液多”,倡溫補。推拿可直接於口頜部操作,對本病治療有優勢。

病因病機

金玉(廉泉)不約為滯頤的基本病機。滯頤為涎液從口中不自主流出,似閘門漏水。口中閘門,金津玉液也。張隱庵《素問集注》謂:“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導致金玉不約的原因有虛有實。虛為脾虛不攝,腎虛不約,唾液不固,時而流出。實為脾胃蘊熱,熏蒸於口,迫涎流出。

診斷

(一)診斷
要點涎液過多,下頜常濕。
(二)鑑別診斷
先天性痴呆患兒流涎不止,與生俱來。多早產低體重,發育嚴重滯後,目無光彩,同時伴嗜睡,餵養困難等。隨著年齡增長,智慧型與運動功能障礙才逐漸明顯。

治療

(一)治法
重視口頜局部操作,約束金津玉液為滯頤的基本治法。虛者佐以溫補脾腎,實者清熱利濕。
(二)基本方
掐揉承漿、廉泉,振扁桃點(拇指置於承漿,食指置於廉泉。兩指同時用力掐揉,每揉3掐1,1分鐘。後拇指與食指相對,置於喉結上方兩側扁桃點,點揉1分鐘)振按頰車(雙掌相對,以手掌尺側置於兩頰車,同時用力振按,每振按3—5秒,放鬆,再振,1分鐘)橫擦風府(一手置於前額,一手小魚際橫置於風府,來回擦令熱)補脾經、補腎經(各1~3分鐘)掐揉小橫紋(1分鐘)
方解:承漿、廉泉、喉結旁和頰車均為局部操作,能促進口齒髮育,抑制和調節局部腺體分泌。橫擦風府祛風祛邪;補脾經、補腎經固唾攝涎;掐揉掌小橫紋化積並清熱。全方整體與局部穴位相結合,虛實兼顧,適用於各種流涎。
(三)操作指南
1.局部操作手法宜輕快,不宜太重,太重可能刺激加重流涎。
2.扁桃點在喉結兩旁上方。點揉時可用單手拇指與食指相對拿於兩旁,亦可抱兒坐位,雙手從兩側以食指橈側置於該穴,操作時方向一定指向扁桃體,行輕快揉法,揉3振1,操作1分鐘。操作當時,患兒涎液可能增多,但操作後,涎液會減少。
(四)辯證加減
1.中焦蘊熱以流涎黏稠,口臭,腹脹,便秘,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為特徵。基本方改補脾經、補腎經為清法;加清胃經、清大腸各1—3分鐘,揉總筋、掐人中各10次。
2.脾腎兩虛以流涎清冷,口淡無味,面色萎黃,肌肉消瘦,乏力,厭食,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紅,苔白,脈虛,指紋淡為特徵。基本方重點補脾經,補腎經,加補肺經1~3分鐘,捏脊3~6遍,點足三里1~3分鐘,輕摩百會1分鐘。

注意事項

保持患兒下頜及頸前、胸前乾燥,不宜用手捏患兒腮部。忌食辛、鹹、酸、冷、硬等刺激及難於消化的食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