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多囊腎

polycystic polycystic kidn

基本信息

概述

多囊腎(polycystickidney,PK)在腎臟皮質和髓質出現無數內含尿樣液體的囊腫,呈彌散分布。有兩種遺傳形式,一是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多在成人期才出現症狀,但也可在新生兒就出現症狀,過去一直稱此型為成人PK;另一型為常染色隱性遺傳型,過去稱之為嬰兒型PK,即出生就表現症狀,甚至在新生兒期喪生,但近年發現此型也可見於成人。前一型多見,約為後一型的12~24倍。

病因

(一)發病原因
多囊腎的病因是基因缺失,其中成年型多囊腎常是由於16號染色體的基因缺失,偶然是由於4號染色體的基因缺失,是外顯率為100%的顯性遺傳,因此單親的染色體缺失將使其子女有50%的可能性遺傳該疾病,嬰兒型多囊腎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父母雙方均有該病的基因改變才能使其子女發病,發病機率為25%。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腎囊腫衍生於腎臟的上皮結構,原發於腎小管和包氏囊,所有的腎囊腫都有某些常見的結構成分,包括上皮質,膨脹的囊腫內含腎小球的濾液。
(1)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PK:95%以上的典型患者是由第16對染色體短臂上的異常基因引起,加上感染和中毒作用於小管,激發囊腫基因改變了小管細胞代謝,直接造成上皮細胞壞死,造成梗阻亦促進細胞增生致囊腫形成。
(2)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PK:是由DNA突變引起,但缺陷的等位基因的染色體位點尚不清楚,患兒之父母並不患病,但都攜帶這種病的基因才能使其子女發病,此病罕見。
2.病理變化
(1)嬰兒型多囊腎(infantilepolycystickidney):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均伴肝臟病變,雖然主要見於年幼兒,但也可發生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及成人,雙腎顯著增大,外形保持正常,表面光滑,但胎兒腎臟的分葉狀態較正常腎更明顯,因腎的皮髓質被小囊腫所侵犯,故切面呈海綿狀或蜂窩樣,組織學檢查,腎實質被多數與腎表面成直角排列的長的囊腫所代替,在被膜下可看到少數正常的腎小球及曲管,腎功能檢查顯示囊腫是腎單位的功能部分,顯微解剖可見囊腫為擴張的集合管,輸尿管及膀胱發育正常,嚴重病例,由於胎兒尿少導致膀胱發育不良,根據症狀出現時年齡,嬰兒型多囊腎可分為4個臨床亞型:①圍產期(perinatalperiod)型:由於嬰兒腹部膨隆,產程往往長而不順利,可見小兒循環不良及呼吸困難,呈現典型的Potter面容,有時因並發肺發育不全,縱隔積氣而出現發紺,顯著呼吸困難,可於出生時或生後不久死亡,有些嬰兒出生時可觸及巨大腎臟,生後有尿毒症,膿尿,血尿及高血壓,圍產期可能存活,這些嬰兒腎臟的90%或更多的腎組織為囊性或發育異常,靜脈泌尿系造影雙腎不顯影,腎超音波檢查可證實大而多囊的腎,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顯示膀胱正常,無反流,無尿道梗阻,如出生時就有尿毒症則預後不良,死產的百分率高,絕大多數尿毒症嬰兒均於圍產期或生後3個月內死亡,②新生兒型:在新生兒期存活者,常有進行性尿毒症,高血壓,並可觸及雙側腎增大,經腎超音波檢查,囊腫病變範圍廣泛,約60%腎單位發育異常,多於生後6月內死於尿毒症,有些患兒經適當限制飲食中的蛋白質,治療腎性酸中毒,高磷血症及高血壓可使尿毒症減輕,腎功能改善,病兒可存活到兒童期,但肝臟的病變隨年齡增長逐漸顯現,③嬰兒型:有25%~50%腎單位有囊性腎發育異常,臨床表現為生長遲滯,進行性尿毒症以及兒童期的肝功能衰竭,在出生時難與新生兒型區別,只是嬰兒型在嬰兒期沒有進行性尿毒症,④童年型:由於雙側腎囊性病變小於10%,而肝臟病變廣泛,故在10~20歲時表現肝病變,只有做屍檢時才偶然發現有多囊腎。
(2)成人型多囊腎(adultpolycystickidney):本症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約3%病例於小兒期就開始有症狀,但在小兒引起腎功能衰竭者罕見,雙側腎增大,大小不規則的囊腫散在於皮質及髓質,夾雜有正常腎實質,囊腫可在腎單位或集合管的任何部位,腎小球囊腫是成人型多囊腎在早期的一個特點,成人的併發症(出血,結石及感染)不常見於小兒,也往往不嚴重,散在局灶性肝囊腫只占成人患者的1/3,不產生功能障礙,脾及胰囊腫不常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