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登街

寺登街

寺登街,位於雲南大理劍川的東南部,是秦漢時期古蜀身毒道(南絲綢之路)三條幹線交界點上的重要集市。唐朝以來,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又成了溝通川、滇、藏邊三角地區的茶馬古道上的交通要衝,2001年被世界紀念性建築保護基金會(WMF)列入2002年101個世界瀕危建築保護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起源

寺登街寺登街
從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由於洱海澤國的水阻,瀾滄江、怒江高山峽谷的險惡,這裡一度成為北進川藏、南入中原以及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友好往來的貿易集散地。趕馬的漢子從西藏運來皮毛和藥材,在這裡交換成藏區緊缺物品食鹽和茶葉,有的還到大理等地做生意。寺登街當時就是熱鬧的集市。南來北往的藏、漢、納西族商人馬幫都在這裡歇腳,有的則交換各自帶來的貨物。 踏上寺登街,映入眼帘的是清代的民居和木板鋪子,腳下摩挲的是明朝留下來的石板和馬蹄印跡,吸進肺腑的是千年古槐和玉蘭的香氣,街角一位拉二胡的老者不經意間撥弄的竟是《浪淘沙》的曲調……恍惚間覺得仿佛又回到了歷史的長河,若不是街道不見了當年的繁華,簡直讓人懷疑時間是否停滯了。 如今的寺登街,那保存完好的白族民居商鋪、旅館和石頭鋪就的青石路面,依然會讓人聯想起叮叮噹噹的馬鈴聲和各地客商的吵鬧聲。

主要景點

四方街

沙溪的靈魂與核心,是沙溪商貿交易的地方。它位於沙溪壩子中央螯峰山熬頭位置,依山傍水,是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是一個集寺廟、古戲台、商鋪、馬店,開闊的紅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樹、古巷道、寨門於一身、功能齊備的千年古集市。寺登古街共有三個門——東寨門、南寨門、北寨門,西邊緊靠熬峰山的無寨門。東寨門通往大理地區,南寨門聯結古鎮南面與西面的滇西鹽井,北寨門通往西藏地區。經過寨門,一條狹窄、深長的古巷道悠然而來,兩邊殘舊的古鋪面悄然聳立在巷道兩邊。狹長巷道的盡頭,是寺登的貿易中心——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00米,其中北部街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整個街面用紅砂石板鋪築,街中心有兩棵數百年的古槐樹。四方街東面有坐東朝西的古戲台,西面有坐西朝東的興教寺,兩這遙相呼應,將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整個街場四周商鋪馬店林立,三條古巷道延伸到古鎮的四面八方

古戲台

位於四方街東,始建於清代,為三層樓魁星閣帶戲台結構,前台後閣,結構獨特,飛檐疊角,有14個飛角,此種山鄉古戲台,全國少有。

興教寺

位於四方街西,正對古戲台,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是國內現今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教寺大殿內還保存壁畫20多幅,由當地白族畫師張寶繪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

歐陽大院

寺登街曾是滇藏鹽茶古道上的一個重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形成了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興教寺古建築為中心,歐陽大院、趙家大院、趙氏家宅,楊家大院等為代表的白族傳統建築群,這些大院多為趕馬發跡的馬鍋頭建蓋的宅院(兼做馬店)。其中歐陽大院最具有特色,為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傳統院落,有大門、二門、正房、耳房、小花園、小戲台、廚房,還有附屬馬房。建蓋已有一百多年,但古貌依舊,引人入勝。

鰲峰山古墓群

位於沙溪寺登街南500米的鰲峰山頂,根據出土文物鑑定,鰲峰山古墓群的年代約為春秋晚期至西漢初期。它的發現,對研究洱海地區青銅器文化,乃至雲南高原社會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此外,沙溪寺登街景區還有東寨門、玉津橋、南寨門、石鰲橋、長樂魁閣、本主廟、慈蔭庵、城隍廟、老馬店、趙家院、南北古宗巷等景點。

沙登箐

距離沙溪寺登街約五公里處就是劍川最著名的石寶山石窟,石寶山有南方敦煌的美譽,石寶山石窟的沙登箐片區距寺登街一公里處。沙登箐有石寶山片區最早的南詔石刻和著名的雲南福星-阿嵯耶雕像。

文物保護

寺登街寺登街
入選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

2001年10月11日,劍川寺登街這個茶馬古道上的最後一個集市與北京的長城、陝西的大秦寶塔修道院、上海歐黑爾·雪切爾猶太教堂同列入選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歷史的慧眼終於發現了古老的大理沉積千年的文明

沙溪經濟、文化中心

寺登街頭枕“西南敦煌”之譽的石寶山[1],清悠細長的黑惠江從她的懷中蜿蜒流過,這裡是古代通往南亞的唯一國際通道,與南方絲綢之路有同樣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寺登街便位於壩子中心,是沙溪經濟、文化中心,是從古到今沙溪貿易往來的集散地,遠遠望去,寺登街古樹掩映,瓦舍人家古樸清幽,“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秀美而雅麗。這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WMF)在2002年世界瀕危建築遺產名錄中指出:“中國沙溪(寺登街)區域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有完整無缺的戲院、旅館、寺廟、大門,使這個連線西藏和南亞集市相當完備”。走進寺登街,便走進了那段“茶馬古道”上馬幫興盛、商貿繁榮的歷史。

茶馬古道

滇藏“茶馬古道”形成於公元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滇藏之間以雲南茶葉、鹽與西藏的馬匹、藥材、毛皮交易,形成了滇藏貿易通道“茶馬古道”。這條古道成了大理至麗江、中甸、西藏拉薩再到印度的唯一陸路國際通道,與南方絲綢之路具有同樣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沙溪寺登街便是這條通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每天,一隊隊的馬幫從這裡穿過,給這裡的區域經濟和文化帶來空前的繁榮。到了今天,還可以見到寺登街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痕跡。

歷史傳承

寺登街建於元末明初,但沙溪區域的歷史還要上溯到春秋西漢時期,城南鰲峰山古墓曾出土鑄制青銅器的石范,用貝作貨幣的交易已經存在。寺登街古集市中心是四方街,街全面全條石鋪就,兩邊的房子都是前店後院建築,街面上有兩棵古槐樹,街東面是三重檐樓閣建築的古戲台,街西面是一進三院的國內現今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一興教寺。興教寺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寺院壁畫存有20多幅,出自白族畫師張寶之手,與著名的《張勝溫畫卷》一脈相承;寺院建築很有特色,經歷六百年風雨飄搖卻依然不倒,柱子還是那幾棵柱子,房梁還是那幾道房梁,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蹟。興教寺對面的古戲台,建於清代,前台後閣,魁星閣連帶古戲台,結構獨特。寺登街的民房建築保持了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隨處可見,歐陽家的三坊一照壁大馬店,趙家的四合五天井大院至今還仿佛向人們炫耀著當年經貿繁榮之地豪門大戶的輝煌。漫步在古集市的巷道,輕踏四方街被馬蹄踩得鋥亮的石板路,便使你有步步走入歷史的感覺,那清一色的青瓦房炊煙飄拂,那僅存的東寨門古貌依舊,那飛檐出角的古戲台依稀還在演繹著歷史的臉譜,向你訴說著歷史滄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