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府志

寶慶府志

《寶慶府志》,作者(清)黃宅中,(清)張鎮南 修,(清)鄧顯鶴 ,由 中國古籍出版社 於 2009年5月1 日出版,描述的是寶慶府,舊府名,轄境約為今湖南邵陽一帶。其地首尾沅、湘,控臨黔、粵,資江、邵水交匯而遇,雪峰、南嶺雄峙西南,自古為湘西南邊要之區等內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寶慶府,舊府名,轄境約為今湖南邵陽一帶。其地首尾沅、湘,控臨黔、粵,資江、邵水交匯而遇,雪峰、南嶺雄峙西南,自古為湘西南邊要之區。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夏、商、西周,其地屬《禹貢》所稱九州島的荊州地區。春秋戰國屬楚,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地築城,稱白公城《在今邵陽市城區內》。秦代,今境內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長沙國《東漢改國為郡》及零陵郡地,於今邵陽市地置昭陵縣。三國吳寶鼎元年三六六》,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今邵陽市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西晉太康元年《三八○》,因避司馬昭諱更昭陵為邵陵。隋開皇十年置建州。唐武德四年置南梁州,貞覲十年改曰邵州。五代後晉天福中,改日敏州。宋稱邵州邵陽郡。南宋寶廣元年《二三五》,理宗趙昀登極。趟昀為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登極時,即用其年號“寶慶”命名“潛龍之地氣升邵州為寶慶府,治所在今邵陽市,轄境相當於今邵陽市及新邵、邵東、新化等縣。實慶之名始於此。元至元十四年《二一七七》設寶慶、武岡二路。明洪武元年《二三八八》設寶慶、武岡二府,洪武九年《二乾六》降武岡為州,屬實慶府。清仍之,府轄武岡州及邵陽、新化、城步、新寧四縣《轄境約為今邵陽市、武岡市及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新寧、新化等縣與城步苗族自治縣》。中華民國二年《一九二: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十二一九三;年直隸於省。民國十七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在邵陽縣城設定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圖書目錄

第一冊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總目例言

篡輯銜名

目錄

首卷上一

詔論

卷卷上二

詔論二

首卷上三

詔論三

首卷下一

公典一

首卷下二

首卷下三

公典三

卷第一

……

第二冊

第三冊

作者簡介

黃宅中(1796 - 1863年) 字惺齋,河曲舊縣城人,高祖以下世為縣學生。家有田百畝,以耕讀為業。承庭訓,七歲授毛詩,15歲六經四子書皆成誦,並學作詩文。20歲為稟生,尢喜讀宋五子書。23歲為舉人,27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年,授福州海防同知,署邵武府知府。任內廉勤,有令名。道光十五年以母喪歸,三年後父又喪。道光二十年起,用為湖南永順府古丈坪同知,後權守常州、德州、衡州及永順府、寶慶府。道光二十四年,升貴州大定府知府。鹹豐辛亥(1851),護理貴四道。時年57歲,左腿痛於風濕,陳請病歸未準。壬子(1852)秋九月,奉旨授浙江杭嘉湖道。11月,卸事自黔起程。癸丑(1853)夏四月,行次陝西長安縣,疾益劇,奏請開缺,回籍調理。獲準歸里後,杜門謝客,專事著述,自號“農莊病叟”。其歷史功績史書多有記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