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八甲李氏

寶慶八甲李氏

李氏八甲故里,是邵陽八甲李氏的故里,位於九龍嶺山下的楊林屋,位置在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的九龍嶺鎮柳塘村三叉路口。

介紹

詳述

寶慶八甲李氏,全稱“寶慶梅塘八甲李氏”,又稱“邵陽八甲李氏”[1],是李姓中隴西李氏的一個分支。和“祁陽洪山李氏”同宗,為唐朝曹王世系李氏,源自豫章羅田一派。其始祖致由公,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鵝頸大丘大橋李家遷居寶慶武岡龍宮鄉三都水口楊家洲。子福八徙祁陽縣,福八公次子君十九郎生三子,次子應麒(應奇),元延祐五年生,明宣德元年卒,由祁陽牛練塘遷邵陽市九龍嶺楊林屋,生顯公(嗣顯),顯公生森、宗、芳、圓,衍為八房。清嘉慶19年(1814)始修族譜,同治元年(1862)、光緒33年(1907)、1941年、1992年續修,2008年在“八甲李氏應麒公陵墓園興建籌委理事會”的倡議下,建成“李氏八甲故里”牌樓。至1948年,已傳25代,共17000餘人。宗祠在九龍嶺。班次:應嗣繼仁子,志文仲顯廷,祖宗永世德(方際其昌大),時長開佑增(材良映朝興)。續班:本正發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光前代,家傳瑞運新,聲華成盛業,孝義一庭榮。新議班次:宏圖恢先緒,群英躍龍門,廉明煥高潔,奕葉葆青春。該族名人李薰,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銳,曾任湖南省財政廳廳長。李信,民國時將軍。李文紅,女,1990北京亞運會800米第一名。李鰲,湖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來源

以前邵陽縣劃為三級,邵陽東鄉(今邵東縣)有富陽、新寧、安上、安平、梅塘、萬安、仁風、太平、中鄉、洪仁都等,每都下轄十甲。清末,邵陽縣編為十八鄉,五十六都,每都十甲。故“邵陽八甲李氏”全稱為“寶慶梅塘八甲李氏”據《明萬曆舊譜》記載:崇公,寓居豫章,三世樞公居劍邑廣豐鄉之葛山,八世貴公遷居羅田。十一世仕居劍池鄉南市,十三世安詩公居鳳州,安詩公十八世孫克敬涉居長樂鄉之龍岡,二十一世孫尚斌居狀元坊,二十二世孫貴文公居本邑陶家巷,貴德公居鳳洲羅田,思成之後二十四世孫仁美涉居斗山前港。


發展

寶慶八甲李氏,自遷邵始祖應麒公定居楊林,已歷六百九十餘年,應麒公生一子,嗣顯公,嗣顯公生四子:森、宗、芳、圓,衍為八房,即曹家、楊林、田莊、大泉、檀山、白楊、石洞、周祥,均因地得名。

致由公--福八--君十八郎(子一:應鸞)、君十九郎(子三:應虬、應麒、應鳳)--應麒(子嗣顯)--嗣顯(敦睦堂)


故里

李氏八甲故里,是邵陽八甲李氏的故里,位於九龍嶺山下的楊林屋,位置 在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的九龍嶺鎮柳塘村三叉路口

家譜

隴西先祖

李曇(字貴遠)--李崇(字伯佑,開隴西李氏)--李平瑤(字尚德)--李信(字有成,又名成旦,秦大將軍)--李超(字仁高)--李仲翔(名大齊)--李伯考(原名蓮)--李尚(名賈湘,成紀令)--李廣(號誠,字廷禮,飛將軍)--李敢--李禹(字長禹,號子道)--李承(號修文,諱丕)--李先(字敬宗,號武)--李長宗(字伯禮,號英山)--李君況(字叔千,又名子期,別名高)--李本(原名政本,號上明)--李恣(字仲君,號子賢,又名忠)--李軌(字文逸)--李龍(字隆,號彥緒)--李艾(字世績,號明)--李雍(字雋熙)--李柔(字德遠,號子堅)--李弇(字季子,號養訓)--李昶(字伯堅,號嚴)--李暠(字玄盛,又名馗,號克嘉,西涼武昭王、大涼皇帝)--李歆(字士業,又名飲)--李重耳(字景順,號虔和,別名柏丹)--李熙(字熙明,號孟良,又名儀)--李天賜(字德真,又名懿)--李虎(字起虎,又名文彬,號克權)--李昺(字炳,又名光華)--李淵(字淑德,唐高祖)--李世民(字爵政,唐太宗)--李明(曹王,又曰曹恭王,李世民第十四子)。

曹王世系

1代李明李世民之十四子),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封曹王(曹恭王),被貶黔州任都督、刺史,疑謀反,唐武后時奉旨被逼自殺,於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靈柩歸京師葬昭陵。生子五:俊、傑、價、、偲。李俊(李明之長子),襲零陵王,南州別駕。李傑(李明之次子),封黎國公,唐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則天后以武周代唐,誅殺唐宗室,李俊、李傑在武后垂拱時遇害。唐神龍初(公元705年),中宗李顯復唐國號,諸王子孫自嶺外回還,詔令李胤(傑之子)襲曹王。李價(李明之三子),生一子:李臻(濟國公,無後)。李偹(即李備,李明之四子),自南州還,帝詔停胤而封備為曹王、衛尉少卿。備招慰忠州叛,歿於賊,無後。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復封胤為曹王,胤死,胤之子戢襲曹王,戢死,戢之子皋(字子蘭),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襲曹王。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反,皋奉母逃民間,走蜀,謁玄宗,由都水使者升遷左領軍將軍,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三月卒於位,年六十,贈右僕射。皋生三子:道古、象古、復古。道古生四子:紘、綽、紹、綰,皆無後。象古、復古皆無後。

2代李偲(李明之五子),材勇過人,被誣以罪,流放劍南,後封右武衛大將軍,生一子:昌。

3代李昌(偲之子),生一子:訓。

4代李訓(昌之子),生一子:挺。

5代李挺(訓之子),生一子:宗。

6代李宗(挺之子),生一子:瑜。

7代李瑜(宗之子),為四川遂州長江(今四川省蓬溪縣)令,歸葬於眉之丹陵(今眉山市丹稜縣丹稜鎮龍鴣村),生六子:暀、昵、暕、曙、映、晴。

8代李昵(瑜之次子),居江西豐城縣湖茫,生子二:曰戌(音xu,曰在戌之上,電腦中無此字)、晟。

9代李晟(昵之次子,非“西平王”李晟),生子三:佇、翊、立戈(音ge,左立右戈,電腦中無此字)。

 10代李立戈(晟之三子),生五子:巖、崇、嶠、崧、專。

11代李崇(立戈之子,字廣仁),生於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登進士,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為荊州刺史,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任洪州刺史,三年兵變罹難,奉旨葬於洪州新建縣至德觀生米山之陽,其地東止港中流,西止梅員岡,南止車埠港,北止汝池湖,後被毀,此地今為一農機站。生一子:蓬(疏)。

12代李疏(又名李蓬,李崇之子),登進士,升陸安縣知縣,後升洪州刺史,棄仕隱於江西臨川大崗之橋上,生一子:樞。

13代李樞(蓬之子),居豐城縣正信鄉(今段譚鄉),生四子:德興、德義、德廣、德仁。

14代李德義(樞之次子),生一子:涉安。

15代李涉安(德義之子),生一子:思立。

16代李思立(涉安之子,字富春),生四子:福、壽、寧、康。

17代李福(思立之長子,號守敬,字伯雍),究學古經,隱居不仕,生四子:達、賓、貴、廣。

18代李貴(福之第三子),生一子:竦。(“江西羅田譜”上稱李貴生李竦,李竦生李珉,李珉生李仲文,李仲文生李安常,李安常有五子:長子若升、次子謙亨、三子倬、四子亨、五子擴,第四子李亨生李賢)

19代李竦(貴之子,字以盛),生二子:瑓、琦。

20代李瑓(竦之長子,字亭俊),居本邑。生一子:仕珉。

21代李仕珉(瑓之子,字安和),生一子:仲文。

22代李仲文(仕珉之子),生二子:謙、亨。

23代李亨(仲文之次子),生二子:升旦、獻。23代李謙(仲文之長子),生二子:旭日、希旦。

24代李獻(李亨之子),生三子:應虬、應奇(即應麒,開九龍嶺房)、應鳳。24代李旭日(謙之長子),生四子:天富(開三角塘房)、榮富(開洪山房)、長富、有富(開豪頭房)。

25代李應奇(即:李應麒,獻之次子),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十六歿。享年108歲。生一子:顯。26代李顯(即:李嗣顯,應麒之子),生四子:繼森(子仁茂、仁斌、仁萱、仁容)、繼宗(子敬、信、誠)、繼芳(子仁蒙)、繼圓(生一子仁榮,李仁榮第五子李子文開“周祥房”)。

相關資料

湖南李氏六大族源

湖南湖北李氏多出自江西。因此,江西李氏的族源基本上就是湖南李氏的族源。江西的李氏主要來源於第二次和第三次遷移,形成了五大世系,即西平堂世系李氏,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豐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吳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火德公世系福建上杭李氏。再加上南齊蕩寇將軍李道辦寧遠灌溪李氏,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但這六大族源均出自隴西李氏一脈。

“從時間上推斷,有史記載進入江西最早的當屬宜春的西平堂李氏。”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研究員、《湖南姓氏源流史》主編劉繼德介紹說,李晟為唐德宗平定了半箇中國的叛亂,官至太尉、中書令,爵封西平郡王。因功高震主,貞元三年,唐皇剝奪了李晟的兵權,12個兒子也被分散到全國各地,李憲因此就被調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他的後裔子孫為了日後相見,都以西平郡王作為自己家譜的標誌,一律使用西平堂作為他們的堂號。西平堂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區、吉安地區,上饒地區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區,四川一些地區。

曹王明後裔考證

宋代《跨鰲集》(曾被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跨鰲集》卷二十九)的作者李新自述家族淵源時說到:“吾祖出隴西房,自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明始分焉。明生偲,材勇過人,為諸武所忌,誣以罪,流劍南,家焉。偲生昌;昌生訓;訓生挺;挺生宗;宗生瑜,明皇西狩,瑜負圖牒詣行在所,抗表自列,乃得追附屬籍,尋拜長江令,卒官而歸葬於眉之丹陵。自偲而下,世傳一子,至瑜始六子:暀、昵、暕、曙、映、晴。映生二女而絕,餘子各有所傳,今蜀中諸李悉祖長江。而本房則長江第三子暕所自出也,……”。

另在《新唐書·表第十·宗室世系.曹王房》中確有“太宗世民──曹王明──右武衛大將軍偲──昌──訓──挺──宗──長江令瑜──暀、昵、暕、曙、映、晴”以及暀、昵、暕、曙、映、晴之下的世系。而關於李新自述家族淵源中“(瑜)卒官而歸葬於眉之丹陵”之真實性,又有蘇洵所作蘇東坡家族的譜序中的如下陳述為旁證:“吾祖娶李氏。李氏,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明王之後世,曰瑜,為遂州長江尉,失官家於眉之丹稜。祖母嚴毅,居家肅然,多才略,猶有竇太后柴氏主之遺烈。生子五人,其才皆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