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埡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鎮寨埡村]

寨埡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鎮寨埡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寨埡村東與雁池相接,南與桑植、西與湖北交界,北連羅坪鎮。古羅公路貫穿全境,村中心地帶四水相匯,六坪、八凸錯落有致。全村2.3萬餘畝面積居住著556戶1876人,其中黨員76人;村里90%以上屬於土家族人。

寨埡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鎮寨埡村] 寨埡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鎮寨埡村]

寨埡村的自然格局有“三坪九灣”之稱,60年代的村民與世隔絕、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艱苦緊張。  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人心,建設新農村的號角沸騰了民心。寨埡村在各級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村民們在寨埡黨支部的帶領下,團結一心,昔日的山溝溝開始走向蛻變。寨埡村所處海拔條件好,坡度不高,雨量適中,氣候良好,酸性麻砂骨土壤適宜,具備發展茶葉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2003年3月寨埡村進行產業發展和村鎮建設規劃,突破了單純種稻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當年即發展茶葉300多畝,至今年已發展茶葉面積3200多畝,其中有機茶2300多畝。現村里已有茶葉粗加工企業7家,茶葉收入已近千萬元。寨埡村也成了全縣最大的村級茶葉生產、加工基地,茶葉讓寨埡人走上了致富路。

寨埡村在建設和諧幸福家園上成效卓越,採訪中寨埡村支部書記說了一句話:“人管理人不如讓規矩來約束人”。寨埡村黨支部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建立各種檔案來規範言行、評價功績。在實施寨埡建設新農村農戶創業檔案初期,大家共同制定的村規民約。寨埡村村班子成員們以身作則,貧富興衰、榮辱獎懲一一記錄在案,還把功績特別突出的人寫進村寨檔案。檔案的建立,規範了村民的禮貌文明,弘揚了村民的奉獻精神。村寨檔案建立逐步完善後,寨埡又開始了創建和諧小區的活動,按照地域管理原則,全村劃分成32個和諧小區。

寨埡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鎮寨埡村] 寨埡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鎮寨埡村]

在建設新農村伊始,在縣民政局、縣駐村工作組組長王其梅的指導下,寨埡村深化村民自治工作機制,成立村民自治聯合會,下轄老年人協會、茶葉產業協會等9個協會,村民自治聯合會負責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管理、項目實施等具體事務,重點從黨員幹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婦女骨幹、農村五老(老黨員、老幹部、老模範、老教師和老軍人)等“五大骨幹”中推選候選人,採取差額選舉和無記名投票方式,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協會涵蓋了村里工作的方方面面,寨埡村黨支部書記陝申立說:“協會發揮了支、村兩委難以起到的作用,特別是修路占田之類的小糾紛,協會處理起來更得心應手”。協會不僅促進了村裡的經濟發展,而且還活躍了民眾生活。從2006年開始,村里年年舉行文明衛生戶評比、文藝匯演、運動會、拔河比賽和體操比賽。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人心,建設新農村的號角沸騰了民心。寨埡村在各級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村民們在寨埡黨支部的帶領下,團結一心,和諧共建新農村;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寨埡村發生了完美的蛻變。

走進今天的寨埡村,首先躍入眼帘的是清潔靚麗的街道,整齊劃一的村居,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壟壟蔥鬱的茶樹漫山遍野。 漫步在山林小道,一路上,時時相伴的溪水淌出悅耳的聲音。聽潺潺流泉,望綠水青山,嘆藍天一線,如同夢中世外桃源。

寨埡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鎮寨埡村] 寨埡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鎮寨埡村]

村口建起了一棟棟漂亮的新樓,寨埡村辦公樓里有黨支部、村委會綜合辦公室、會議室、村民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幼稚園、村民素質培訓學校、廣播與遠程教育室。村辦公樓外牆上是各項村務公開信息,各項惠農政策宣傳欄非常醒目,村委會裡黨員遠程電化教育室設施齊備,農家書屋裡各種書籍琳琅滿目,村委會成了村民辦事和學習、娛樂的活動中心.  寨埡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水泥硬化路貫穿全村。交通便捷,環經優美。現全村70%的村民住進了新樓房,村民家家都用上了電話,看上了電視。洗衣機、冰櫃、電腦、空調等高新產品也走進了一部分村民家中。全村現有農用車40多台、機車400多輛。現村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4000多元。

村風民風淳樸,村民之間誠信、有愛、和睦、無助,尊老愛幼,鄰里無糾紛。村民遵紀守法,社會治安穩定,無非法邪教活動,無刑事治安案件,無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村民自覺實行計畫生育、無一例計畫外生育現象。村部的學習宣傳陣地和文體活動場所經常組織各種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更豐富了村民生活,無形中大大的提高了村民的整體素質。

寨埡村所處海拔條件好,坡度不高,雨量適中,氣候良好,酸性麻砂骨土壤適宜,具備發展茶葉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2003年3月寨埡村進行產業發展和村鎮建設規劃,突破了單純種稻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開始走上“一村一品”發展道路,當年即發展茶葉300多畝,至今年上半年共發展茶葉面積3200多畝,其中有機茶2300多畝。

石門縣駐村工作組組長王其梅算了一筆帳:“種稻穀每畝平均產800斤,按70元/百斤計算,一年收成得560元。這還不算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不考慮所投入的時間、精力,開出的工錢等。而種植茶葉平均每畝可得2100元,經技術改良後可達7000元/畝。通過效益比較分析,我們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使耕地和山地全部改種茶葉,打造成全縣最大的村級茶葉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茶葉致富。”

眼下,寨埡村正在走聯合加工、品牌創優的路子發展茶葉經濟;充分利用頁岩資源,擬辦頁岩制磚廠、石材加工廠;充分挖掘民間文化資源,配合和依託壺瓶山旅遊業,大力發展農家樂、鄉村游三產業。

寨埡村的產業結構,正在經歷著從傳統農業到發展茶葉產業化、再開發二三產業“三部曲”。三個發展階段,鑲嵌著寨埡村艱苦創業的足印,閃爍著寨埡人觀念變化的火花。

寨埡村村支村兩委齊心協力、以科學的發展觀,正描繪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藍圖。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全村人民的大力支持和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寨埡村先後榮膺“市級衛生村”“市級紅旗村”“市級信用村”“市級示範農家書屋”“縣文明衛生村”“縣平安村”等市縣級一系列榮譽,寨埡村黨支部也榮獲了石門縣“優秀基層黨組織”稱號。寨埡村黨支部書記陝申立年年榮獲“優秀村幹部”“優秀黨支部書記”“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寨埡村於2008年被評為省級生態環境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