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縣蓮花山

寧都縣蓮花山

位於寧都縣城西面約15公里,翠微峰景區南端。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3公里,地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海拔953.8米。山上蒼松蔭翳,幽笪夾道,氣候涼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蓮花,景色旖旎,故名蓮花山。

基本信息

簡介

寧都縣蓮花山寧都縣蓮花山

位於寧都縣城西面約15公里,翠微峰景區南端。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3公里,地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海拔953.8米。山上蒼松蔭翳,幽笪夾道,氣候涼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蓮花,景色旖旎,故名蓮花山

歷史記載

山上有一寺廟,名“青蓮古剎”。據碑文記載,寺為西晉釋氏青蓮祖師所建。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無際九世法孫道正重建。現瓦青當上尚存明代紋飾,並有“青蓮”二字。寺內為書院式建築,外殼青磚青瓦,內殿樑柱列架,天花板和屋樑上繪有各色花——圖案。紅漆門楣上書有一方橫匾,上寫“青蓮古剎”四個遒勁達到旁邊。整個殿宇分前、中】、後三幢十殿:大雄寶殿、西方殿、吡羅殿、觀音堂、金光殿、祖堂、伽蘭殿、天王殿、地藏殿、臨齋殿。全寺占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

青蓮寺內,原有千年木魚梆釵股鍾石香爐甘露柏等許多珍貴文物古蹟,歷代相繼散失。現公存明、清碑刻十四方。

山中蘊藏龍臥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儲量達4700萬噸。蓮花山還有一峰、一岩、二洞,即白茅峰、出水岩、出風洞、太平洞。石林岩海,呈奇獻巧,為游攬勝地。

景點介紹

寧都青蓮寺

青蓮寺位於江西省寧都縣城西側20公里的蓮花山,是江西省重點佛寺,也是贛南第一大叢林。蜿蜒五公里的蓮花山,導巒疊障,氣勢磅礴,逶迤迴旋,狀如蓮花。山泉淙淙,鳥鳴空谷。

青蓮寺由開山始祖青蓮和尚(法名智通)於西晉泰始二年創建,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明朝無際大師(法名覺悟)曾受明英宗器重,於正統六年下旨召見,敕對“萬壽禪師”,並賜半副鑾駕。清朝無偽法師(法名真惠)德高望重,於乾隆十三年由知縣鄭暨金及縣縉紳公舉為本寺方丈。古剎始建於現寺宇左邊二百餘米遠的大窩底,至宋被毀,於明朝移到現處,復建寺宇,經400多年,保留至今。其間天災人禍,屢經滄桑。明嘉靖、萬曆年間和清道光、同治年間都重修或護建過。“文革”後,陸續修復,尤其是1990年至1993年間,新建起藏經樓和大雄寶殿,飛檐翹頂,全用金黃色琉璃瓦,溢彩流金,堂皇華麗,與古樸莊重的明清建築互為襯托,相映生輝。

寺廟介紹

寺院坐西北,朝東南,整個建築聯成一體,呈橫式長方形,占地面積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建築群分前、中、後三幢十殿。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右邊有三聖殿、齋堂。左邊有觀音殿、韋馱殿、祖師堂、伽藍殿、傍山建有方丈殿、招持所。天王殿大門上方出自古人之手的“青蓮古剎”隸書匾額引人注目。殿內正面中央彌勒佛咖趺而座,憨厚慈祥,笑容可掬。韋馱手持剛杵,背靠彌勒佛,威風凜凜。大雄寶殿莊嚴肅穆,高懸在殿門和殿堂上方的“大雄寶殿”、“佛日生輝”兩塊楷書大匾額,分別是清朝翰林、書法家謝遠涵和清朝書法家惟修題寫。高大的木質殿門,精雕細刻,玲瓏剔透,古色古香。“文革”後重塑的三尊大佛和十八羅漢,莊嚴慈祥,形熊逼真,金碧輝煌。佛像後面的佛光,及殿中的龍泉香案,可謂巧奪天工。每幅浮雕中的人物故事、飛禽走獸、花卉蟲魚,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裝飾大殿的刺繡品——幔、幡、寶蓋,色彩斑斕,富麗堂皇。整個大殿中的裝潢陳設,一件件都是有極高欣賞價值的藝術品。藏經樓寬敞明亮,簡潔大方,有海外捐贈的價值很高的緬甸玉佛,為古寺增色不少。

自然風光

古剎後山有一棵二人合抱的杉樹,樹齡數百年,蒼老古虬,頂天立地,被視為鎮山的巨龍寶樹。開山始祖青蓮大師的古墓,坐落在寺左一公里的登山公路邊,歷時一千多年,經多次修繕,保留至今。每年都有許多佛門弟子前往憑弔瞻仰。作為一代宗師的青蓮,在佛門中享有崇高威望,民間流傳有關於人世間的許多傳說,如遇蓮則開、袈裟占山和潭涌神運之木等。幾乎家喻戶曉。

青蓮寺堅持叢林清規,道風嚴正。常年香菸繚繞,熏化心竟;梵聲悠揚,觸感人心。朝拜進香者長年不斷,每逢農曆八月,更是人如潮湧,熱鬧非凡,高峰時竟夜宿兩千。不分派別門庭的叢林制度,也吸引著諸多佛門弟子,雲遊掛單的僧尼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