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國共談判舊址

寧德國共談判舊址

寧德國共談判舊址,始建於清乾隆27年(1762),鹹豐元年(1851)重建大殿,占地2400多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中軸線依次為門樓、戲台、拜亭、正殿、後殿、偏殿。

發展歷史

寧德天后宮內的戲台、拜亭、正殿、偏殿 寧德天后宮內的戲台、拜亭、正殿、偏殿

寧德天后宮又稱媽祖廟,始建於清乾隆27年(1762),鹹豐元年(1851)重建大殿,占地2400多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中軸線依次為門樓、戲台、拜亭、正殿、後殿、偏殿。正殿為硬山頂,磚木結構,抬梁穿斗式梁架,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高約11.5米。由於解放初期大殿被闢為糧食倉庫,殿內作為糧倉,倖存鹹豐元年(1851)立的四根玄武石鏤空龍柱,二根花崗岩浮雕鳳柱,刻工精細,神態逼真,有如騰雲駕霧,栩栩如生,是全省少有、全國罕見的。1980年11月,原寧德縣(現蕉城區)人民政府公布天后宮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2月,寧德縣(現蕉城區)人民政府將天后宮闢為博物館。1989年2月,寧德市(現蕉城區)編制委員會同意成立“寧德市(現蕉城區)博物館”。此後,博物館對天后宮的正殿部分進行了修繕,於1999年5月開始不定期對外開放。2004年3月,為了充分利用文物、保護文物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和對台文化交流,蕉城區文化體育局成立了“寧德媽祖文化研究會”,負責對天后宮進行開發、管理和保護,並開始對外陸續開放。同時,天后宮還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對內部建築進行了全面的修繕。2009年,全面完成對天后宮偏殿的修復工作,並作為博物館的展廳,正式對外免費開放。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天后宮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共談判

1937年8月下旬, 閩東國共關於“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協定”的和談第一次談判在霍童文昌閣舉行。中共閩東特委指派範式人為全權代表,國民黨方面是省保全處處長黃蘇。範式人代表中共閩東特委提出停止內戰等5項意見,黃蘇意圖將紅軍游擊隊收編為省保全隊。談判沒有結果。

當年10月,範式人作為中共閩東特委的全權代表和黃蘇在寧德縣城東門外天后宮舉行了國共第二次談判,黃蘇仍然沒有放棄收編紅軍游擊隊的意圖,談判仍無結果。當年11月,中共閩東特委派阮英平為代表到天后宮和黃蘇舉行了國共第三次談判。雙方談判分歧較大,談判再次中斷。

不久,談判地點移向福州,葉飛、許威偕同顧玉良往福州與陳儀直接談判。國民黨當局迫於抗戰高潮的形勢,終於達成“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協定”。協定包括:停止內戰,發表共赴國難宣言;釋放一切政治犯;保持共產黨的領導,紅軍幹部由閩東黨委派任;已分的土地維持原狀等內容。不久,閩東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