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文學運動

20世紀30年代緬甸文壇上發生的一場改革文風的運動,它對緬甸現代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 他們接受了外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作品以及緬甸古典碑銘文學和前輩作家的影響,在緬甸愛國反帝運動的推動下,形成了這一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緬甸文學又從實驗文學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一步。

簡介

20世紀30年代緬甸文壇上發生的一場改革文風的運
動,它對緬甸現代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其影響一
直延續到今日。在此之前,緬甸文壇流行的主要是韻律
嚴格的古體詩歌和由外國小說改寫的小說,追求詞藻,矯
揉造作,不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仰光大學的一些青年不
滿這種狀況,開始探索適合於向大眾宣傳民主、自由思
想的文體與風格。他們接受了外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
作品以及緬甸古典碑銘文學和前輩作家的影響,在緬甸
愛國反帝運動的推動下,形成了這一運動。他們的作品
共同特點是:言簡意賅,清新樸實,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
浪漫主義色彩。他們提倡寫實。1936至1940年左右,他
們作品中反帝愛國的內容開始增多。詩歌採用自由體,
劇本不再用成段的詩文,而採用生動的對白,提倡用大
眾語。這一運動持續了十年,直至40年代初期日本法西
斯開始侵略東南亞為止。實驗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德
班貌瓦、佐基、敏杜溫貌廷、德格多貌丹新、固達等
人。有人認為吳登佩敏當時的作品也可歸於這一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緬甸文學又從實驗文學的基礎上向
前發展了一步。

相關內容

文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