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性精神病

實驗性精神病的研究,始於20世紀初巴甫洛夫的實驗性神經症的工作。以後又利用擬精神病藥物、感覺剝奪、睡眠剝奪、社會性隔離等手段,陸續製造出實驗性緊張症、實驗性抑鬱症和實驗性精神病等。實驗性精神病的研究困難而複雜。動物的實驗模型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人類的精神病;即使以志願者為實驗對象,人工製造的實驗性精神病與需要探討的精神病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擬精神病藥物引起的精神障礙病程短,主要是感知覺障礙,幻視多於幻聽,情感障礙較明顯,缺乏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狀。故實驗性精神病的研究在現階段還只有理論意義。

實驗性精神病
experimental psychosis
【臨床表現】
(一)分離性抑鬱:將已經建立了親子之情的幼猴強迫隔離,開始時呈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尖聲喊叫,激烈廝打。時間稍長,便轉為抑鬱,不玩耍,不活動,退縮一隅,時時悲啼。猩猩和長臂猿的這類抑鬱症狀更為嚴重,甚至鬱郁而死。
(二)藥源性抑鬱:可以引起抑鬱的藥物很多,文獻報導達200餘種,其中以利血平及其他一些降血壓藥所致者最為肯定。服用利血平後,約20%的受試者出現抑鬱症狀,其中約25%的症狀還相當嚴重,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自我評價低、疲乏無力和食慾減退,停藥後多數在1周內症狀減輕並消失。利血平所致抑鬱,與其導致單胺類(包括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多巴胺)神經遞質的耗竭有關。
(三)豎室抑鬱:豎室四壁高而光滑,在其頂端開有鐵欄小窗,被關進去的猴子總是奮力上躍,攀住小窗想出來,幾天以後,便放棄了這無望的掙扎,不再活動,悲哀地蟋縮著。豎室模擬""絕望的深淵"",它引起""抑鬱""。
(四)學得的無助狀態:置狗於特製的訓練籠中,施以電擊,狗便狂奔亂跳,由於無法逃脫,以後從電擊開始,它就坐下或躺下,哀鳴著,被動地承受痛苦的電擊。此種""學得的無助狀態""特徵是消極、被動、食慾及性慾減退,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抱無可奈何的絕望態度。而這些也正是抑鬱症的特徵。
(五)實驗性緊張症:
1.紫堇鹼(bulbocapnine)、大腸桿菌內毒素、緊張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膽汁以及慢性風濕病、哮喘、黃疸、嚴重偏頭痛病人的膽汁等,都曾被用以注射於動物,成功地造成實驗性緊張症。這些實驗提示了緊張症的中毒學說。
2.用極微量的β內啡肽注入大鼠腦室或中腦中央灰質,產生實驗性緊張症。用高度選擇性的鴉片受體阻斷劑納洛酮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對抗之。這一事實的意義尚待進一步闡明。
3.在中國雲南省,某些毒蕈重度中毒的病人可出現木僵。用蕈的提取物注射動物,可產生實驗性緊張症。
(六)實驗性精神分裂症:20世紀40年代以後,發現了多種擬精神病藥物,它們的生物活性強,微量即引起精神異常,其時,意識和記憶的障礙不顯著,表現類似急性精神分裂症,所以又稱為擬精神分裂症藥物。然而,兩者畢竟有區別。擬精神病藥物所致之精神障礙,病程短,知覺障礙明顯,帶幻想性質,多幻想性錯覺,視幻覺多於聽幻覺,富於情感色彩。這些都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徵。分裂症的核心症狀,難以模擬。很大一部分擬精神病藥物是吲哚胺衍生物,如麥角酸二乙醯胺(LSD)、裸頭草鹼(psilocybin)、裸頭草辛(psilocin)、N,N-二甲基色胺(DMT)、蟾毒色胺(bufotenine)、β卡波林衍生物(βcarbolinederivatives)、伊波因(ibogaine)等。而神經遞質5-羥色胺(5-HT)也是吲哚胺衍生物。 另一些擬精神病藥物是苯烷基胺衍生物,如仙人掌毒鹼(mescaline)、二甲氧苯乙胺(DMPEA)、苯丙胺等。而神經遞質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A)也是苯烷基胺衍生物。擬精神病藥還影響神經遞質的代謝:如LSD使突觸間隙游離5-HT減少,使NA增加。苯丙胺使DA釋放等。有些擬精神病藥物本身就是神經遞質的代謝產物。初步發現,LSD等幾種擬精神病藥物的腦內作用部位相似,都在邊緣系統和中樞網狀結構。這就有可能利用各種擬精神病藥物去探討這個共同反應模式,對解決精神分裂症的病困難題作出貢獻。除了藥源性精神分裂症模型外,有些研究者還製造了社會心理源性的精神分裂症模型,如將剛出生的幼猴,作部分社會隔離,讓它看得見、聽得見、嗅得著猴群的活動,但無法進行交往。部分隔離的猴子成長後,表情淡漠、行為刻板怪異,類似精神分裂症。又如,實驗發現,剝奪睡眠100小時以上,被試者可出現人格解體、視幻覺和聽幻覺,有被害和誇大妄想,以及攻擊行為。部分被試者,在實驗性感覺剝奪的過程中,發生幻覺、思維障礙和偏執症狀。
(七)實驗性睡眠剝奪(experimental sleep deprivation):能導致神經症樣反應。剝奪睡眠60小時,便可有精神異常。最初疲乏思睡,注意力集中困難,記憶不佳,工作效率降低。繼之,讀、寫和思考都發生困難,情感不穩定,容易激惹,行為中常夾雜不必要的動作。如繼續剝奪睡眠,則可能出現幻覺、妄想、明顯行為障礙等精神病性精神障礙。選擇性剝奪眼球快動相睡眠,對精神活動的影響更顯著。被試方緊張、焦慮、話多、記憶障礙、情緒波動,且可有現實或人格解體症狀。以上所述均為未分型的實驗性神經症。對於特定類型的實驗性神經症,研究較少,僅在實驗性恐怖症和焦慮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八)實驗性恐怖症(experimental phobic disorder):最早是由Watson和Rayer(1920)首先取得實驗成功的。他們讓一名僅11個月的幼兒,在接觸貓的同時給予強烈的使之驚嚇的鈴聲刺激。經反覆強化,這個幼兒產生了對貓的恐懼,而且這種恐懼感擴大到怕狗、兔,甚至是毛皮服裝。以後,有許多研究者以類似的方法成功地製造了恐怖症的動物模型。這類實驗提示條件化及習得行為在恐怖症發生中的重要作用,近年盛行的系統脫敏療法對恐怖症的行為治療,也是在這一假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九)實驗性焦慮症(experimental anxiety disorder):其研究分兩個方向:一是心理動機矛盾的模式。讓猴子較長時間處於一矛盾境遇,如先使它飢餓,然後將食物置於帶電的鐵板上,一旦接觸食物便遭電擊,猴子便處於既想進食又害怕觸電的矛盾之中,表現為緊張、不寧、害怕、神經過敏,以及過度的驚跳反應。另一是藥源性焦慮模式。給有焦慮症病史的受試者,靜脈注射腎上腺素或乳酸鈉,有相當比例的受試者產生典型的驚恐性焦慮發作;無焦慮症病史者,雖也有發生類似情況者,但比例要低得多。

BNT腦遞質平衡修復療法——科學治療方法

BNT腦遞質平衡修復療法”包括BNT腦神經介入平衡療法、心理輔導療法、BNT-中醫針灸療法等診療方法。該體系是囊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微創術治療、心理治療五方面的療法,採用其中一種或多種療法結合治療,可徹底解除導致精神疾病的各種病因。
BNT腦遞質平衡修復療法以BNT-腦神經介入平衡療法為主,該療法採用最尖端儀器與現代生物基因技術完美結合,從根本上消除神經功能紊亂。BNT腦神經修復療法從根本上鞏固療效,對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具有顯著療效;BNT-心理輔導給患者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更有利於疾病康復。
“BNT腦遞質平衡修復療法”包括的六種診療方法均為目前世界最為先進的療法,儀器、中藥、微創術、心理輔導均沒有任何副作用,不會對人體不會有任何創傷,安全可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