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就診制

實名就診制

2007年9月12日,北京市衛生局局長金大鵬向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報告“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議案辦理三年目標實現情況時透露,北京將實行實名制就診卡,就診掛號實現“對號入座”,到醫院看病就必須先辦張類似身份證一樣的實名卡才能掛號。屆時,號販子將沒有可乘之機。

實名卡功能

就診卡記載了患者身份、就診記錄等信息,掛號時實現對號入座,實現各人用各人的卡,換一家醫院辦一張卡著實麻煩,據悉,該套系統將實現北京市各醫院之間的對接。如此一來,市民到不同的醫院就診,只需要一張卡就可以順利完成。

實行時間

2007年底,計畫在部分三級甲等醫院啟用實名制就診卡的試點工作,預計2008年年底前在北京市推開。

重大意義

首先,實名制就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遏止“倒號”行為,患者掛號及就醫得以有序進行。實行統一規格的實名就診制度不但有利於及時掌握和控制傳染病疫情,對其他普通疾病的病種、發病率、患者情況等數據也能方便和清晰地掌握。同時,用同一張卡繳費,還可掌握患者看病的費用情況,對於政府制定醫保等政策有指導意義。

其次,在目前醫療糾紛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實名制就醫可為患者保護其合法權益提供有效保障。在實際生活中,個別患者因種種原因(比如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疾病或者使用他人的醫療保險卡就醫),在就醫時並未用自己的真實姓名。在此種情況下,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患者欲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便會遇到障礙,因為患者需要證明其與該醫療機構之間存在醫療服務契約關係。如果就診資料上的姓名與患者真實身份不符,則患者的訴訟主體資格將會受到質疑,從而影響到其實體權利的實現。

再者,實名制就醫可為醫療保險提供較為有效的監管機制。目前,中國基本醫療存在著政府投入嚴重不足、覆蓋率較低的情形。在醫療保險領域存在著“一人投保,全家受益”的現象,即沒有醫療保險的患者使用享有醫療保險者的保險卡就醫、付費。保險機構為此損失巨大卻找不到有效的監管機制,因為保險機構不可能對投保者的整個就醫過程進行監管,而要求醫療機構主動監管也是不現實的。在實行實名制就醫以後,患者就醫須提供相關的身份證明,從而堵住了沒有醫療保險者享用醫療保險就醫、付費之路,為醫療保險提供了較為有效的監管手段。

另外,在我國目前整個社會信用度較低的情況下,在醫療領域內實施實名制就醫,將對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的建立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也是一個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發展的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