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慾

寡慾是道教教義。認為道教徒為人處世應節制欲望,個人修煉要少思寡慾,才能求得長生。

基本信息

寡慾

正文

道教教義。認為道教徒為人處世應節制欲望,個人修煉要少思寡慾,才能求得長生。《老子想爾注》謂“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
“寡慾”原是《老子》中的概念。《老子》雲:“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認為“咎莫大於欲得”。道教承襲並衍化了道家的寡慾觀,並將欲的內容概括為“不逾乎口實五味,體無衣暖,男女偶適”;認為欲乃凶害之根,欲盛則傷氣害性,“嗜欲連綿於外,心腑壅塞於內。曼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因此,將無欲作為道教的戒律,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老君二十七戒”、“《妙林經》二十七戒”等,都要求道教徒摒除俗欲。元代道士景陽子稱:“人能寡慾止於安,一念澄虛在內觀。非禮非仁休妄動,自然悔吝不相干。”《抱朴子內篇》又把內修術和寡慾說相結合,認為學仙之法只是“恬愉澹泊,滌除嗜欲,內視反聽,屍居無心”而已。唐宋以後,道教內丹家更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達到無欲的境界。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