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烏熱鱸

潮汕人對烏魚不僅僅是喜愛,甚至帶著一種崇敬的意味。 按潮俗料理烏魚時烏魚臍是不能隨便扔掉的,切開洗淨後都要塞回肚裡與魚一起烹煮。 潮汕盛夏的鱸魚,滿腹脂腴,將鱸魚頭連腹斫成小塊,用豆瓣蔥絲和醬油清蒸,實在是一種美味佳肴。

潮汕人對烏魚不僅僅是喜愛,甚至帶著一種崇敬的意味。首先是烏魚經常被作為祭拜神明祖宗的供品。清代潮陽沙隴鄭氏仁房保存有一份宗族四時祭祀的食單,其中的魚一項就註明必須用烏魚或馬鮫(藍點馬鮁)。為了保持供品的形相,烏魚多數經打鱗去肚後整條蒸熟,稱為“生炊烏魚”,吃時照例要用普寧豆醬作蘸料。寒風懍冽,魚皮被吹乾發皺,用筷子一夾,整塊翻起,背面都是黃色的魚油——那才是名副其實的“寒烏”哪。
其次是很多民俗活動要用到烏魚。春節的時候,用烏魚燜蒜,是一道寓意吉祥的家常菜,其中的烏魚是祈求年年有餘,蒜即“算”,寓意有錢算和有錢勸(儲蓄)。這道菜要用到潮菜特有的半煎煮技法:將魚用油單面煎赤,加入蒜段略炒,然後加水煮熟。半煎煮有點像大理段氏的枯榮禪功,意在魚香和魚鮮兼得。
出花園是潮汕人的成年禮,其中一項重要儀式是吃花園桌。這時宴席的主人就是那位出花園的少年,他要坐首席這個“大位”,還要吃兩種東西,一是烏魚臍,一是雞頭。吃雞頭的民俗意義應該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希望少年從此之後成為大丈夫偉男人。烏魚肝又稱烏魚術,我想應該與雞胗相類似屬於肌胃的一種。按潮俗料理烏魚時烏魚臍是不能隨便扔掉的,切開洗淨後都要塞回肚裡與魚一起烹煮。烏魚臍與鯉姑喉、草魚頭,鯧魚鼻一樣都被認為是最寶貴的食材部位。
烏魚臍的形狀(恕我直言)就像男性的龜頭,因此還被用來比喻為性器。潮汕俗語“擸(潮州音:拉4)笠想噠是烏魚臍”,本義是說將垂露的龜頭誤認為是烏魚臍了,常用來形容誤會與無知。因此在出花園成年禮上吃食烏魚臍,是有著健康發育和茁壯成長的象徵意義的。
地方舊志如光緒《揭陽縣正續志》走這樣描述烏魚的:“形如鯇魚而小,色黑肉厚而無刺,冬時尤肥美,故有寒烏熱鱸之諺。”按潮汕每年春季都有大量的烏魚苗從大海匯集到河口,捕獲後經馴化可供淡水養殖。潮汕各地的山塘水庫幾乎都有養殖烏魚,也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名產,但最出名的還是澄海的冠隴。出產烏魚的冠隴大潭,古稱中舍潭,面積近百畝,北宋年間由潮州前八賢之一的盧侗倡建。
鱸魚在潮汕主要有花鱸、七星鱸和白鱸三種海鱸。《揭陽縣正續志》認為海鱸比江鱸好:“江鱸小而味淡,海鱸皮厚而內脆。此魚以冬初從江入海,趨鹽水以就暖,夏初從海入江,趨淡水以就涼。江鱸兩腮,海中四腮者,名脆鱸,見《華夷鳥獸考》。”但《晉書》說張翰見秋風起,才思念故鄉吳中的蓴羹鱸膾,可見各地物產節季是有異的。潮汕盛夏的鱸魚,滿腹脂腴,將鱸魚頭連腹斫成小塊,用豆瓣蔥絲和醬油清蒸,實在是一種美味佳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