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慄

寒慄

寒慄,讀作:hán lì。該詞組的意思是因寒冷而戰慄。又指因寒冷而肌膚起粟粒狀。惡寒之較甚 者、身形呈顫慄狀。即振寒。見《靈樞·口問》。多屬陰氣盛而陽氣虛。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即振寒。因寒冷而打冷戰(顫),或皮膚因冷戰起粟粒狀雞皮疙瘩。多屬陰寒盛而衛陽虛,陽虛則外寒。

⑴《靈樞·口問》:“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栗)。”

張介賓《類經十八卷·疾病類七十九》:“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栗也。”

張志聰《靈樞集注》:“此言陽氣之在外也。諸陽之氣,主於肌表,故寒氣客於皮膚,借陽氣以化熱。若陰氣盛而陽氣虛,則為振寒戰慄。”

⑵《素問·調經論》:“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詞組來源

王冰註:“栗,謂振栗也。”

吳昆《素問吳注》:“寒慄,振寒也。”

張介賓《類經十四卷·疾病類二十》:“寒氣在外,阻遏陽道,故上焦不通,衛氣不溫於表,而寒氣獨留,乃為寒慄,此陽虛則外寒也。”

森立之《素問考注》:“案:皮上惡寒謂之寒,心內惡寒謂之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