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

寒冬臘月

寒冬臘月。從1月15日開始,就進入漢族民間常說的臘月了。所謂臘月,即是農曆十二月。在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尤其是到了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就是漢族傳統節日臘八節,人們在一天往往要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農曆十二月也是天氣最冷的時候,指非常寒冷的冬天或天氣非常冷。

基本信息

簡介

拼音: hán dōng là yuè

寒冬臘月冰雪寒冬臘月冰雪

簡拼: hdly

解釋:寒月,農曆10月,冬月,農曆11月,臘月:農曆十二月。指農曆十二月天氣最冷的時候,泛指非常寒冷的冬天或天氣非常冷。

出處

【出處】·無名氏別詩(骨肉緣枝葉)》:“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寒冬臘月寒冬臘月

【示例】~大雪紛飛,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成語資料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嚴冬12月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現代

民俗

從1月15日開始,我們就進入民間常說的“臘月”了。所謂“臘月”,即是農曆十二月。在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尤其是到了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就是民間常說的“臘八節”,人們在一天往往要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氣候

進入臘月後,我國各地都相繼進入最寒冷的季節。此時正值我國的小寒、大寒節氣。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之說。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的紀錄中,則往往是小寒卻比大寒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寒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也正因這樣,在寒冬臘月的季節里,我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要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高高興興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衣著方面,寒冷的臘月,一般人常穿得過厚,特別是孩子,天氣稍冷,大人就將其嚴捂厚裹,生怕凍著他們。卻不知,穿得過厚至少有三點害處:其一,不很冷的天氣衣服穿得過厚,容易使衣內空氣層形成高溫、高濕的微小氣候,身體散熱、散濕阻力增大,影響熱平衡的調節;衣內空氣層的厚度超過15毫米時,空氣對流增大,熱量散失增多,保暖性反而下降。其二,過早地穿厚衣服會抑制體溫調節機能,減弱抗寒能力,容易感冒。其三,寒冬臘月,衣服穿得過多顯得臃腫,行動不便,且多耗體力;小孩則因衣重壓身,妨礙身體活動,影響身體發育。但是,有的愛美之人則“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這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寒冬臘月的季節里,我們應注意以保暖為主。“寒從腳起”,人們腳的保暖尤為重要。老年人外出的時候,最好穿上布棉鞋、毛巾襪,外出戴帽子、圍巾,防止腳和頭部著涼。

在吃喝方面,由於寒冬臘月人體的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強、食量增大,因此人們在飲食方面可適當增加熱量,蛋白質與平時攝入量持平,同時確保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的供給。記得曾有一篇題為《揭秘五種寒冬臘月必吃食物》的文章,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五種食物分別是鱸魚、黑木耳、大豆、香菇、黃豆芽,具有健脾、補腎和益智、生血等功效,有利於人們的禦寒。另外,冬季氣候比較乾燥,我們還要注意補充水分,多喝些水才有利健康。

在住的方面,按時起床、按時睡眠、穩定情緒,是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的三大要素。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為防止細菌和病毒乘虛而入,室內空氣要保持暢通;天氣好時儘量打開門窗,讓陽光直射入室;室內氣溫則以保持在15—20℃為宜,不可過高過太低。很多上班族長時間呆在室內,容易出現頭昏、噁心、食欲不振等現象,所以建議大家,除了保持空氣流通新鮮外,工作一段時間後,應適當緩衝休息一下。

在行的方面,應特別注意少去人多集聚的公共場所,因為那裡往往是患病之源。只有遠離傳染源,患病的幾率才會小。出行乘坐公車時,儘量開窗透氣,保持車內空氣新鮮才利健康。寒冬臘月鍛鍊身體時,一定要做好熱身活動,出汗後要注意保暖,以免著涼生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