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禪

寄禪俗姓黃,名讀山,字福餘,湖南湘潭人,生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父名宜杏,母親胡氏,世代業農他遺留的著作,有《語錄》四卷、《文集》二卷、《嚼梅詩》一卷,及《詩集》十卷。

寄禪自幼即摒棄腥膻,隨母拜月,喜母親為他講述仙佛的故事,他7歲喪母,11歲喪父,這時他在私塾就學,讀《論語》,以家貧廢學,為田家牧牛,仍攜書自課。
同治7年,年18歲,在郊野牧牛時,見籬間白桃花為風雨摧落,感而大哭,遂投湘陰法華寺出家,由東林法師為之披剃,法名敬安,字寄禪。是年冬,到南嶽祝聖寺,禮賢楷律師受具足戒。聽說岐山恆志禪師道行高深,冒雪往參,究明心宗。後來赴浙江寧波阿育王寺禮佛舍利,於佛舍利前剜臂肉如錢大者數塊,注油於中燃之供佛,復然去左手兩指供佛,因自號八指頭陀
他本不會做詩,在岐山恆志禪師座下時,維那精一於禪課之餘,好作詩自炫。他尚責備精一不究本分,好鶩雜學。後來在寧波時,某年他回家看娘舅,過巴陵,登岳陽樓,友輩分韻賦詩,他澄神趺坐,下視湖光,一碧萬頃,忽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遂豁然神悟。歸而述於宿儒郭菊孫先生,郭授以《唐詩三百首》,寄禪潛研默詠,遂以詩名於世。或有人問他唐詩與宋詩的分別,他說:“唐人詩純,宋人詩駁;唐人詩活,宋人詩滯;唐詩自在,宋詩費力;唐詩縝密,宋詩疏漏;唐詩鏗鏘,宋詩散漫;唐詩如貴介公子,舉止風流;宋詩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迎賓,辭容鄙俗……”也不無見地。
光緒十年(1884年),寄禪34歲,返回湘中,主持衡陽上封寺。上封寺是南獄大剎,山後有寺田數千畝,以宗風衰絕,山田多為佃農侵占。寄禪訟之當道,後來由湖南撫清卿中斷,始獲次第歸復。以後他歷主衡陽大善寺、寧鄉溈山寺、長沙神鼎上林寺。溈山寺是唐代靈佑禪師開山興建,最盛時有寺宇千餘間,僧眾千餘人。到了清季宗風隳敗,賴寄禪卓錫三年,宗風重振。
光緒1902年,他辭去上林寺主持,應請接主寧波天童寺。在他的擘畫下,撰賢任能,百廢俱興,夏講冬禪,靡有虛歲。他守護法度,整肅清規,夏講冬禪,樹立道風,修建殿堂,揚光佛國。為使“叢林得以悠久,海眾得以安寧”,根據《百丈清規》,因地因時制宜,制訂了《萬年規約》和《日行便覽》,凡上自方丈,下至各寮均得以奉以為法,永遠遵守;又續制《福田冊》,凡有“增置產業,皆錄其上”,使寺產一一記錄在案;數次為眾僧開講《楞嚴經》、《禪林寶訓》,以續佛慧命,紹隆佛種;逐年新建如意寮,整修佛殿,金裝佛像,重建立雪軒、自得齋,修葺法堂,修鋪伏虎亭至少白嶺道路,使古剎更加莊嚴。寄禪和尚聲譽遠播,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圓瑛法師曾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慕名前來天童,從他習禪六年;近代高僧太虛法師亦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從他受具足戒。
光緒1908年,寧波成立僧教育會,寄禪被推舉為會長。宣統三年(1911年),寄禪和尚聯合十七布政司舊轄地僧侶,倡議籌建全國性佛教組織——中華佛教總會。民國元年(1912年),他親赴南京,謁見臨大總統孫中山先生,籲請保護寺產。由中華佛教總會向政府提交了申請立案呈文及《佛教會大綱》,孫大總統將呈文與大綱一併交教育部存案,並予覆信。是年4月,各地佛教徒聚集於上海留雲寺,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佛教總會。本部設在上海靜安寺,機關設在北京法源寺,他又被諸山長老推舉為第一任會長。
後來湖南安慶發生攘奪寺產銷毀佛像事件,當地僧侶聯名具狀內務部,請求回復,而民政司長抗不行文。寄禪應湘僧之請,約請各省僧界代表,赴北京請願。寄禪於10月中旬首途,11月1日抵北京,寓宣武門外法源寺。鏇與法源寺方丈道皆法師赴內務部陳情,該民政司長態度蠻橫,爭辦有頃,未獲結果,乃憤而返回法源寺。甫下車,即胸部作痛,身體不適。亟就榻休息,侍者亦各歸寢。明日昧爽往視,已作吉祥臥示寂矣!時為1912年11月2日,世壽62。訊息傳出,北京各界七十三人發起進行追悼,到會者竟有千餘人。隨後由道階法師等奉龕南歸,安葬於天童寺前青龍崗之冷香塔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