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書架:論語

家庭書架:論語

《家庭書架: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因集中體現了孔子的學說和思想,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涵蓋哲學、政治、經濟、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內容簡介

《家庭書架: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被譽為“東方聖經”、“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是中國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的基石。綜觀整部《論語》,裡面既有社會人生的美好藍圖,又有人性與道德、政治、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

圖書目錄

論語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孔子集語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孔子家語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序言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因集中體現了孔子的學說和思想,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自幼家境貧寒,三歲喪父,十五歲時立志求學,青年時期便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並終其一生對真理孜孜以求,奮鬥不息。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週遊至衛、宋、陳、蔡等國,但都沒有受到重用。政治上不如意,孔子便轉而投身教育,他興辦了當時規模最大的私學,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培養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教育的發達,孔子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重要典籍。相傳他為了教學的需要,曾親自刪定“六經”,並把它們作為教材。六經即《詩》、《書》、《易》、《禮》、《樂》、《春秋》。《樂》今已逸失,其他五經尚存。這些文獻至今仍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
而能最大程度反映孔子思想的當數《論語》,書中保留著孔子生平、學說和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料。至於《論語》之名,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
現在通行的《論語》共20篇,493章,大部分內容為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一部分不屬於問答,只是孔子的言論;一部分是孔子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士人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們回答別人問題的言論。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各章節皆獨立成篇。
《論語》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涵蓋哲學、政治、經濟、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仁,貫串《論語》的始終,並引申出多重涵義,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仁者人也,等等。《論語·衛靈公》中,孔子用一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箴言,照亮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成為後世仁人志士心中屹立不倒的豐碑,也使各個時代的中國人在立身處世上有了內心的尺度。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說,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每天回家都關起房門苦讀。後來,家裡人發現,他的書箱裡藏的只有一部《論語》。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便問道:“有人說你唯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於是便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綜觀整部《論語》,裡面既有社會人生的美好藍圖,又有人性與道德、政治、文化碰撞而擦出的智慧火花。
《論語》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東方智慧,經過兩千多年的洗禮,已得到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認同,成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