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飲之禮

宴飲之禮

中國人好客,常設宴款待客人。設宴之風源遠流長,綿斷至今,上至天子諸侯,下至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人人都宴飲之禮設過宴,赴過宴。設宴、赴宴的名堂十分繁複。

(圖)宴飲之禮宴飲之禮

設宴、赴宴的名堂十分繁複:如王室的遊獵宴會盟宴燒尾宴千叟宴瓊林宴曲江宴龍門宴等;官場的接風宴洗塵宴謝恩宴長亭宴敬祖宴等;軍旅的誓師宴祝捷宴凱鏇宴轅門宴等;民間的婚嫁宴慶豐宴湯餅宴開業宴洗兒宴壽慶宴等;還有豪富紳士家的賞花宴登高宴玩月宴等等,可謂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宴席的名稱,名堂雖然這么多,但它的功能卻是單一的,明確的,即是一種社交活動。除個別特殊情況,如項羽的"鴻門宴",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等是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於觥籌交錯中隱藏著殺氣外,一般都是在祥和氣氛中進行。人們希望通過宴飲,達到融洽關係增進友誼的目的。這從古代詩文中可以找到許多例子。伴隨宴飲活動,產生了許多相應的禮節。

介紹

入席: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主人坐什麼位子,客人坐什麼位子,都有嚴格規定,亂坐就有喧賓奪主,以

(圖)宴飲之禮宴飲之禮

下犯上之嫌。《史記 項羽本紀》就記載了座次安排的尊卑觀念。鴻門宴上,項羽項伯東向座,亞父(范增)南向從地,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是主位,東向坐,而南面為上,坐的是亞父范增,顯示項羽對范增的尊敬,張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與今天的侍從差不多。

清代學者顧炎武經過考證,得出結論:"古人之坐,以東為尊。"這個結論僅限於室內,如祭祀時,廟室中神主朝向,都取東向。而在堂上,一般都以南向為尊,主要賓客都安排朝南坐,如我們在戲台上看到的一樣,最典型例子莫過於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御座,坐北朝南,居高臨下。

時代發展到今天,建築式樣,家具式樣都發生很大變化,禮節也發生了變化,完全照搬古人宴飲禮儀既無必要,也很困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變通的新的宴飲座次禮儀。古人在堂上南向為尊,在室內以東向為尊,說穿了就是面對門,視野不受阻為尊,今人沿襲了這個禮儀,以面對門為上座,不去管東南西北。萬一面對門的座位不大寬敞,則以最寬敞,最少受干擾的座位為尊,將貴賓安排在此座,以示對客的尊敬 。當然,客人入席在先的禮儀仍舊未變。

獻報酬:入席後,主人得先給客人斟酒,以示禮貌。斟酒次序是先長後幼。俗話說:"淺茶滿酒",酒可比茶多斟些,但也以八分不溢為敬。給客人一一斟完酒後,主人才給自己斟。有的主人不善飲,甚至滴酒不能沾,可以請一位善飲的親友代為陪飲,也可以以茶或其他飲料代酒,但無論是陪飲或代酒,主人均得主動向客人打招呼,徵得客人同意,否則為失禮。

宴飲正式開始,主人必定先恭敬肅立,擎起酒杯向客人敬酒,這叫做"獻",客人也必定站起來擎起酒杯表示回敬。

(圖)宴飲之禮宴飲之禮

主人口稱:"先乾為敬",將手中酒一口乾掉,爾後將酒杯倒轉以示一滴不剩誠心待客,客人紛紛回響,也將各自的酒干掉。客人飲畢,需回敬主人,再給主人斟酒和給自己斟酒,此為"報"(也稱"酢")。然後為勸客人多飲,主人再先飲以倡之,稱"酬"。此種禮儀,由來已久,至今仍在沿傳。古人習慣席地而坐,今日所見桌椅,南宋時才廣泛採用。南宋以前,因坐姿關係,宴飲乾杯時,賓主均不起立,各自舉杯,邀齊飲即算乾杯。今人乾杯,往往要碰杯,而且要碰出響聲。逢到碰杯,主客都要站起來,面向對主人正視才算禮貌,否則是失禮。 作客之禮,依宴飲順序大以下內容: 宴飲前,要精心做好準備,衣冠整潔,不要遲到,以免讓主人和其他客人久等,即使因某種特殊原因而遲到,到達後也應該主動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講明,並致歉意。以此,體現自己的誠意和修養。

落座時,應等主人招呼才落座,切忌大大咧咧目中無人,隨意找個位置坐下,那是失禮的。碰杯時,客人的酒杯略低於主人酒杯,小輩的酒杯低於長輩的酒杯,以此為敬。乾杯時,必須起立正視對方,碰響杯子,並喝乾自己杯中的酒,才能落座。有的人不勝酒力,遇到有人敬酒干杯不站起來,這是失禮的。即使不乾,也得舉杯起立答禮,表示感謝。

宴飲時,要注意謙讓,特別對老人、婦女、兒童 ,看他們喜歡吃什麼,適當予以照顧。"長者舉,未酹,少者不敢飲,(《韓非子 有度》)""凡嘗遠食,必須近食"(《禮記 曲禮上》),注意吃相,不能只作顧自己不顧他人,留下惡名。

少數民族的宴飲禮儀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淨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後,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聖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歷史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有時顯得相當嚴肅,有的朝代皇帝還曾下詔整肅,不容

(圖)宴飲之禮宴飲之禮

許隨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下端的現象,事見《宋史·禮志十六》的記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紀律。況屢頒於條令,宜自顧於典刑。稍歷歲時,漸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會,宜令御史台預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譁。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同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閤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屬勘斷訖奏。……

朝中筵宴,預宴者動輒成百上千,免不了會生出一些混亂,所以組織和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並不太多,我們可以由《明會典》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可以想像古代的一般情形。“諸宴通例”說:

(筵宴)先期,禮部行各衙門,開與宴官員職名,畫位次進呈,仍懸長安門示眾。宴之日,糾儀御史四人,二人立於殿東西,二人立於丹墀左右。錦衣衛、鴻臚寺、禮科亦各委官糾舉。

凡午門外飲賜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題準光祿寺,將與宴官員各照衙門官品,開寫職銜姓名,貼注席上。務於候朝外所整齊班行,俟叩頭畢,候大臣就坐,方許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坐及越次失儀。……又題準光祿寺掌貼注與宴職名,鴻臚寺專掌序列貼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祿寺行鴻臚寺,查取與宴官班次貼注。若貼注不明,品物不備,責在光祿寺;若班次或混,禮度有乖,責在鴻臚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