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茶膏

宮廷茶膏為皇家茶膏的別稱,作為茶葉的深加工產品,是茶葉所含有益物質的高度濃縮。 御茶房製作出來的茶膏,被通稱為皇家茶膏,又叫宮廷茶膏。 如果說無香氣的茶膏已經不能讓皇室青睞,就很難想像無香無味的茶膏何以作為貢品入帝皇之口。

宮廷茶膏為皇家茶膏的別稱,作為茶葉的深加工產品,是茶葉所含有益物質的高度濃縮。因其對原料較為挑剔、製作工藝複雜、出品率低,為稀缺珍貴之物,一直在宮廷延傳,市場幾無流通。清乾隆年間,由於大鍋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質問題,加上皇室從飲用安全性的角度考慮(因那時雲南一直不穩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製作,直接遷入到清朝皇宮內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宮東廡),並且在製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御茶房製作出來的茶膏,被通稱為皇家茶膏,又叫宮廷茶膏。

宮廷茶膏之尊貴血統

普洱茶膏始於唐、成於宋、興於清,一直沿著貢品這條線一路走來,幾乎沒在社會上流通,從茶膏誕生伊始,它就成為皇家獨享養生御品和禮儀友邦之國禮。
1、初現南唐
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有貢品茶膏進獻,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此段文字表明:第一,“茶膏”字樣正式出現;第二,外部用金絲芽裝扮,顯示貴重;第三,數量極少,只有八枚,不像其它貢茶以擔計算,凸顯珍貴。
茶膏一亮相,就具備一種顯赫身份,是其它貢茶所不能比擬的。或許正是這種特殊的尊貴,使它在貢茶中處於上品,被納入史書記載之中。
2、成形宋宮
宋代茶風已普及,帝王多嗜茶,宋徽宗還撰著《大觀茶論》,宋代皇室對茶膏尤為重視,把“膏”的質量好壞作為茶的鑑定標準。宋仁宗的貢茶使蔡襄(公元1012——1067年)在其著述的《茶錄》中對茶膏有專門描述:“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宋徽宗在其《大觀茶論》中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 顯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茶膏在宋朝,同樣是流傳於皇室之間,對其研究者多為帝王、皇室成員及貢茶使。
3、興之清廷
在清朝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裡,茶膏一直作為皇室專用,史上有“八色貢品”之說,雍正、乾隆、嘉慶、慈禧、溥儀等皆嗜飲茶膏。
【御用】1729年(雍正七年),茶膏開始向朝廷進貢,成為御用貢品;
乾隆時期,茶膏成為宮廷製品,由“貢茶院”專司熬制。
【養生】乾隆皇帝以品飲茶膏作為養生之道,曾留下《烹雪》名句盛讚茶膏;
烹雪(清.乾隆)
瓷甌瀹淨羞琉璃,石鐺敲火然松屑。
明窗有客欲澆書,文武火候先分別。
瓮中探取碧瑤瑛,圓鏡分光忽如裂。
瑩徹不減玉壺冰,紛零有似瓊華纈。
駐春才入魚眼起,建成名品盤中列。
雷後雨前渾脆軟,小團又惜雙鸞坼。
獨有茶膏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
點成一碗金筌露,品泉陸羽應慚拙。
寒香沃心欲慮蠲,蜀箋端研幾間設。
興來走筆一喔詩,韻葉冰霜倍清絕。
慈禧太后視茶膏為養生保健聖品,每日必飲。
【國禮】1792年(乾隆57年),茶膏作為國禮饋贈來訪英國使團馬嗄爾尼,被西方皇室譽為神奇“東方瑰寶”,至今仍存放大英博物館。

宮廷茶膏之品飲標準

首先是湯色,應該清亮通透,色澤飽滿,要知道茶膏是對茶葉成分的精煉和濃縮,過濾了其中大量的雜質,湯色只會優於直接沖泡普洱茶。如果出現渾濁,則說明其出湯工藝不完善,出湯過程中混入了雜質。
其次是香氣,茶膏應該有香氣散發,且不說在不同溫度下能否保存香氣又保存了多少香氣,僅僅就高溫熬制和低溫萃取而言,得到的無香味茶膏就很難獲得皇室的青睞。但顯然無論何種工藝,都存在香氣揮發過渡和揮發不足的問題,所以宮廷普洱茶膏的香氣應該要比普洱茶葉浸泡的茶湯顯得清淡。
第三是口感,如果說無香氣的茶膏已經不能讓皇室青睞,我們就很難想像沒有味的茶膏是可以作為貢品的,濃縮茶葉有益成分的茶膏,必然在口感等級上要優於製作它的原料,才能勝出一籌。破壞茶膏活性物質的土法熬制,和溶解有益物質不足的低溫萃取,都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如果說無香氣的茶膏已經不能讓皇室青睞,就很難想像無香無味的茶膏何以作為貢品入帝皇之口。濃縮普洱茶有益成分的茶膏,剔除原普洱茶中的苦澀味,口感必然更厚重潤滑,比原材料勝出一籌。
以此作為評定參考,清宮皇家茶膏應是湯色鮮亮通透、口感生津潤滑、香氣馥郁悠遠。清代宮廷普洱茶膏在氣味上能夠保留茶香,並且和普洱茶一樣越陳越香,放置時間越長,越具有厚滑的口感。到目前為止,只有貢潤祥茶膏方能比肩清宮茶膏標準,湯色清亮通透、口感厚滑滋潤、香氣芬芳怡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