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縣

宣城縣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

基本信息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

宣城縣宣城縣
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蹟,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讚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人文景觀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蹟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其精華卻在碧如瓊漿、絕無污染的一潭清波。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鬚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物產資源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宣城,正以其博大胸襟、廣遠情懷,承接南來北往過客,書寫聲蜚遐邇華章。

相關詞條

黃鶴樓 太平湖 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 清原峰

參考文獻

http://www.lvyou114.com/Nav/County_intro.asp?CountyID=84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