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

宛然

宛然(wǎn rán),漢語辭彙。意思為仿佛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基本解釋

委曲順從的樣子。

真切貌;清晰貌。

仿佛;很像。宛然:仿佛。

1.

委曲順從的樣子。

2.

真切貌;清晰貌。

3.

宛然

(1) 真像;非常像

(2) [真切,清楚

封識宛然。——《漢書·李廣蘇建傳》

宛然舊日情景,又在眼前。

分開解釋

: 宛 wǎn 曲折:委宛。宛妙(聲音婉轉動聽)。宛轉(zhu僴 )(a.輾轉;b.同“婉轉”)。

: 然 rán 對,是:然否。不然。不以為然。 以為對,答應,信守:然納(以為對而採納)。

詞語出處

1.委曲順從的樣子。
《詩·魏風·葛屨》:“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毛 傳:“宛,辟貌。”陳奐傳疏:“宛有委曲順從之義,故云辟貌。”

2.真切貌;清晰貌。
《關尹子·五鑒》:“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山川宛然,原野未改。”
明烏斯道《月夜彈琴記》:“烏公尚未深信,即命騎往文廟取水洗磚而驗焉,則見兒影之傍錢跡宛然在,眾始驚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七回:“弄玉猛然驚覺,夢中景象,宛然在目。”
《清史稿·災異志三》:“﹝順治﹞二年七月,石門資福院僧鋸木,中有‘太平’二字,墨痕宛然。”

3.仿佛;很象。
南朝 宋鮑照《字謎》詩之三:“乾之一九,只立無偶;坤之二六,宛然雙宿。”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韓平原作南園於吳山之上,其中有所謂村莊者,竹籬茅舍,宛然田家氣象。”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地方官不奈他何的,宛然宋時梁山泊光景。”
清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
茅盾《創造》一:“兩朵半開的紅玫瑰從書桌右角的淡青色小瓷瓶口邊探出來,宛然是淘氣的女郎的笑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