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皮影

定陶皮影

定陶皮影又名隔紙說書,是皮影藝術的一個重要地方分支。起源於清末該縣張灣鎮後馮村

定陶皮影簡介

定陶皮影定陶皮影

定陶皮影又名隔紙說書,是皮影藝術的一個重要地方分支。起源於末該縣張灣鎮後馮村,相對於山東其他地方皮影的近乎說唱藝術而言,定陶皮影則近乎地方戲曲,在山東皮影藝術中可謂獨樹一幟。馮氏先人於明朝遷居定陶,約在1821年,馮玉旗馮玉福受剪紙藝術的啟發創始了皮影,至今已傳6代。現在的掌門人馮守坤,自4歲起就跟隨祖父、父親開始學演皮影,現已72歲高齡。

定陶皮影系用牛皮製作,高一尺有餘,風格質樸粗擴,色澤古拙,刻工勁健,很接近魯西南的剪紙風味,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初時馮氏先人善於剪紙作畫,明朝移民至定陶後,經常在紙板上刻成各種人物、動物,拴在木棍上玩弄嬉戲,並編講一些童趣故事,自娛自樂。當時刻畫的影人尺寸不固定,靈活性也差。因為紙張不易保存,馮玉旗、馮玉坤就試著在動物皮上刻劃照著木偶的形式改進制作工藝,增加關節,使其靈活性大大加強。所取牛皮待洗乾刮淨,晾至淨亮透明時才用於製作。製作時先將樣稿輕畫於牛皮之上,然後用刀具或刻或鑿,最後上色、熨平,每個過程都有專人負責,最後一關只有族人才能完成,從不外傳。

定陶皮影多上演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等。不僅如此,藝人們還自己編寫了一些民間故事。隨著皮影製作工藝的成熟、劇目的豐富,定陶皮影逐漸在鄉村間流動演出。但此時的演出形式仍然比較簡單,僅三五人操縱演唱,沒有專門的樂隊,活動範圍也僅限於周邊地區。上世紀三十年代,定陶皮影的製作表演形式才固定下來,第三代傳人馮瑞榮,把祖輩傳下來的操縱方法總結成藝訣,對皮影藝術進行了豐富和發展。演出範圍更是擴大到山東、河南、安徽、河北交界的廣大地區,成為深受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藝術幾乎集中了所有的中國造型藝術(如剪紙、窗花、門畫、工藝美術、雕刻)和傳統表演藝術(如地方戲、相聲、口技等)。如今,在許多地方,皮影正在成為一種熱門的民間藝術收藏,但這並非全是件好事。有關專家認為,刻工再精美、歷史再久遠的皮影如果無人會操縱表演,無人給其血液般的唱腔,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雖然有價值但卻沒有生命,就如同珍稀動物的標本,留給後人最多的只有遺憾。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受現代影視媒體等新科技和流行娛樂形式的衝擊,皮影演出市場逐年萎縮,定陶皮影的傳承和發展也處於瀕危境地。原有的1000多套皮影,僅剩下250餘套,大多數皮影己褪色破舊。由於傳承複雜,收入低,年輕人大都不願從事皮影表演,植根於這片文化土壤上的皮影藝術逐漸枝疏根稀,舉步維艱,與許多其他傳統民族民間文化一樣,處於消逝的邊緣。

定陶皮影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時,馮氏先人善於剪紙作畫,明朝移民至定陶後,經常在紙板上刻成各種人物、動物、拴在木棍子上玩弄嬉戲,並編講一些童趣故事,自娛自樂。當時刻畫的影人尺寸不固定,靈活性也差。

因為紙張不易保存,馮玉濮、馮玉坤就試著在動物皮草上刻劃,照著木偶的形式改進制作工藝,增加關節,使其靈活性大大加強。由於牛皮的特殊質地,在製作過程中都要選用上等、年輕的公牛獨自兩側的皮作為原材料,這樣的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所去牛皮待洗乾刮淨,晾至淨亮透明時才用於製作。製作時先將樣稿輕畫於牛皮之上,然後用各種型號不同的刀具或刻或鑿,最後上色、熨平,每個過程都有專人負責,最後一關只有族人才完成,從不外傳。加工成型後的皮影各部件,用軟絲線打結固定,裝訂組合後上桿待用。雕刻時,不能鏤空太多,適當留實,儘量做到繁簡而不妥,艷麗而不空洞。每一個形象不僅局部耐看,而且整體配合也美,既充實又生動,構成完美的藝術整體。組合起來,場面人物突出,色彩、造型上醒目,畫面線條的顯示細密繁複、疏密層次以及工藝都具有較強的可觀性。

隨著雕刻工藝的改進,所刻畫人物基本掌握在約尺余大小,人物身體仿佛真人縮小,手臂過膝,面部一般為正側面,陰刻、陽刻互相搭配。陰刻多為圓眼睛、疙瘩鼻、額頭飽滿,冠飾後移幅變大,顯得竟敢有神采。陽刻多為平長細眼,小嘴巴、直鼻樑,顯得平和大度。旦角多用陽刻,那全側面的外輪廓線極富彈性,懸鼻、高額、小唇、一彎細眉和鳳眼直連雲鬢。透過鏤空而留下的外輪廓看其五官的造型細線,使人能感受到古代青年女子“面如傅粉一般同,唇似丹朱一點血”的極盡嫻雅妖媚之態。淨角多用陰刻手法,其眼、眉、鼻、嘴的筆法刀法大膽、誇張,變化多樣。有形象“巨口獠牙,口放霞光千道”,造型粗獷,酣暢淋漓。一般影箱有七八十個身段,上百個以上的基本不重複的頭部造型,如淨角形象光是眼眉部分的變化,一幅影箱中至少有五六十種之多,充分表現出了人物造型的基本特徵。同時在人物刻畫上吸引了歷代壁畫、雕塑、畫像石等藝術成分,創作出的一幅幅皮影,讓人看後嘆為觀止。

定陶皮影在用線上除了其他皮影都用虛線、實線之外,其虛、實線、繪線及暗線的運用也更為別致。虛、實線常用於皇宮貴族的建築、擺放、衣飾等,顯得富麗堂皇;繪線以黑線代刀,在難以雕鏤的微小裝飾物上描繪,細緻精彩,使用的顏料大多是藝人們自製的大紅、大綠、杏黃等,尤以杏黃用的最多。這樣一來,皮影更顯得色彩鮮艷明快、清雅大方,耐蝕而且長久不變形。

定陶皮影的其他影件如殿堂率賬、案幾、牙床、花轎、車馬以及各種動物、花卉等道具,結構多被壓縮,而且稍有透視感,都比影人低,與影人同台演出時,形成強烈的對比,彰顯影人肢體靈活,充分體現粗中有細,豪放有致的藝術風格。

定陶皮影多上演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等。不僅如此,藝人們還自己編寫了一些民間故事,則更多的移植一些戲曲故事,隨著皮影製作工藝的成熟,劇目的豐富,定陶皮影逐漸開始在鄉村間流動演出。但是此時演出形式仍然比較簡單。

大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定陶皮影的製作表演形式才固定下來。第三代傳人馮瑞榮,把豬被傳下來的操縱方法總結成藝訣,對皮影藝術進行了豐富和發展。規範了演出道具,並沿用至今。所用布幕,多用生絹、生絲布,桐油濾過,框架為“3×7”尺寸小,燈光用海碗吊燈,一燈多捻,明晃照人。增加了伴奏人員,演出時少則六七人,多則一二十人,上演劇目也達到了三四十齣,並有了連台本戲,可連續演出月余。

定陶皮影在音樂上廣泛吸收了戲曲和說唱藝術的因素,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行當、板式、唱腔。樂隊以板胡為主奏樂器,文武場齊全。表演技藝也大大提升,操縱技巧繁複高超,武打場面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文場的音樂與唱腔更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演出範圍擴大到山東、河南、安徽、河北交界的廣大地區,成為深受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由於定陶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以其演出裝備輕便,聲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而著稱,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但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受現代影視媒體等新科技和流行娛樂形式的衝擊,皮影演出市場逐年萎縮。

馮氏阿皮影操作巧妙,道白有聲有色,又廣泛地吸收了魯西南地方戲和民歌曲調的風格,故韻味獨特,悠揚宛轉,語氣詼諧,故事生動,深受農民喜愛。

定陶皮影藝術的早期形式尚保留有紙窗戲的表演手法,至今,民眾中仍流傳著“紙窗影戲看坐騎,沙窗影戲看擺設”的說法。

馮氏後人表演皮影大多以《封神演義》、《西遊記》中的故事為主要內容,大部分劇目流傳至今。

定陶皮影製作最出受魯西南剪影的啟發,採用紙張雕刻,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摸索,後改用牛皮。牛皮多選用魯西南有名的大黃牛,這種黃牛皮與其他原料相比,更具有耐磨損、耐霉變、易著色、不變形的特點,在經過雕鏤、敷色、熨平、連線等多道工序方可製作完成。

製作工序

一是制皮:以新竄的牛皮為佳,先用清水泡數月,取出後將皮的兩面反覆刮制乾淨,再刮薄至透明,洗淨後訂於木框上繃緊陰乾。

二是描樣:將制好的皮料切好,經濕布捂軟後,用硬木推板打磨光平,再用鋼針描繪圖樣。

三是雕鏤:將描好的圖樣的皮料,墊在木板或臘板上進行鏤刻,雕鏤完畢後,擦洗乾淨,壓平著色。 

四是著色:主要是用紅、黃、青、綠、黑五中純色,一般互不配色,但可分深淺區分的成次,進行平塗,雙面著色。

五是熨平:皮影著色後陰乾,熨壓平整。

六是上油:以增加皮影的耐用性,可上一些桐油或臘。

七是訂綴:在影人的兩手、兩下臂、兩上臂、上身、下身和兩腿使各部件的關節點處,用限訂綴起來,再用一皮條包圍在上身的脖領處作為安裝影人的查扣。最後在脖領前訂上一根鐵絲作為支撐影人的主桿,在兩手端處用線各拴一根鐵絲為耍桿,插上影人頭後,一件完整的皮影即告完成。

於是,一幅幅形象逼真、傳神、富有神韻的皮影在能工巧匠的手裡,便成了一個個有靈氣的生命舞動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