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印

官印

官印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各有其特徵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封建王朝政體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構成。官印包括皇帝的玉璽、御寶,各級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印,各級機構品官官員之印,軍事機構軍官官印,低級機構之印,諸侯割據政權印,少數民族政權印和農民起義政權之印等。 《官印》又名《血印》是原始部落在創世中文網的簽約作品,小說為讀者講述了命運悲苦的基層公務員張峰,手裡拿著舉報材料,在去往新安市的途中遇到一場謀殺卻意外的與一位市紀委的處長,公安廳黨委書記盧子峰的兒子盧天成互換了身份。奇怪的命運安排讓他這個倒霉蛋,從此在官場上風生水起,不但金錢無憂,更有大量美女盡收麾下,斬殺腐敗官員,收拾地方惡霸。名聲傳遍了大江南北,一次意外,盧子峰心中的秘密,浮出了水面,張峰身世之謎解開。盧天成的再度出現,生活又起波瀾。

工藝

各個樣式的官印各個樣式的官印

官印尺度和材質方面的等級區別,從古代一直沿襲至今。官員品級的高低主要

以官印尺寸和質料來區別。官職越高,官印越大,權力就更大。御寶尺寸是百官之最高等級,是次於皇權的三師三公親王尚書令印的兩倍以上,表明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的御寶有金玉兩種。秦以來天子的印獨稱璽,玉質,考古發現的有漢呂后“皇后之璽”。至武則天時將“璽”改為“寶”。其它印不能用玉,這是璽印製度中對質料等級限定的開始,其制度幾乎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之終。

官印紐式經歷了以簡向繁過渡,又以繁趨於簡的演變過程。初始為鼻紐和瓦紐,印的體積小重量輕,可以穿繫繩索,便於攜帶。繼為螭虎龍龜獅魚蛇鴕馬牛獸等多種紐式。皇帝的御寶是螭虎紐,少數民族官印多為鴕紐。御寶的紐式自宋代起一改前代螭虎紐為盤龍紐,此後御寶皆用龍紐成為定製,沿至清末,而其它官印紐式全部簡化成橛紐和柱 形紐。

漢呂后印信漢呂后印信

我國古代印文篆法,隋唐以前以小篆陰文為主,印文排列疏鬆散漫,不規整。從隋唐時起開始採用篆體陽文,印文布局講求對等對稱,縱列字數相等,若官稱機構名稱出現不等分的奇數,就在“印”字前加一“之”字,以構成偶數或等分的奇數。對個別筆畫少的字入印篆寫時,多一些曲折彎轉的誇張,開啟了九疊篆的先河,使印文顯得緊湊對稱,整齊美觀。官印上有刻款者最早見於隋印,但至宋官印刻款才較為普遍。背款刻鑄造機構和鑄造時間,鑄造機構刻於紐左側的印背,紐右側的印背刻鑄造時間。有的年號字多,

右側容納不下,一部分移到左側,與鑄造機構一齊刻出。少數民族政權?金代官印除了刻鑄造機構和鑄造時間外,在左邊還刻有女真字的印文和表示隸屬關係的漢文。雲南回民起義政權官印,背款不刻鑄造機構名稱,只刻鑄造時間、起義的目的和意義,邊款刻文號。

魏晉官印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官印大致和漢官印相同。但製作上鑿印多於鑄印,印鈕有龜、駝、鼻等形制,但鑄造上工藝不及漢印精美,印文與漢印那種莊重渾厚、朴茂蒼雄的風格略有不及,趨於瘦勁,布白隨意,舒放自然。魏晉時由於封贈給少數民族的官印較多,為了使民族懷柔歸順,都在印首冠以“魏”、“晉”字樣。在封贈時都較倉促緊迫,故以鑿刻為主,因此形成了獨特的鑿印風格,這些官印雖不像漢印那樣結構嚴謹、典重樸厚,然其具有的瘦健舒放、從容不迫、瀟灑自如的印風,別具一格。

秦官印

秦代官印與戰國官璽明顯不同,秦時只有皇帝的印稱“璽”,百官皆稱“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為銅質,多為白文鑿印,通常2至3厘米見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內。這種格式,使小篆字型在方形框內經過減略、移位、挪讓等手段的處理,成為趨於嚴整的“摹印篆”,改變了小篆的修長貌,因而與印章的形

式相統一,顯得平正秀麗,筆勢圓潤流暢,挺拔有力。這種漢“摹印篆”的早期形態,率意自然,頗多古樸之氣。

收藏

收藏官印,要注意其紐式、質料、尺度、印文篆刻風格等方面,這些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現在充塞各地舊貨市場的仿品比比皆是,製作成本也就幾十元,要價可達數百上千元,收藏者不可不察。

解義

1.官府機構的印。《漢書·惠帝紀》:“及故吏嘗佩將軍都尉印將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給軍賦,他無有所與。” 明 楊基 《廢宅行》詩:“朱門一閉春草積,官印斜封泥涴壁。” 清 桂馥 《續三十五舉》:“《漢書》云:‘方寸之印,丈二之組。’古者官印不過寸許,私印更小, 六朝 以降始漸大。”參閱 明 文彭 《印章集說·國朝印》。

2.指人的正名。《三俠五義》第三回:“﹝ 寧老先生 ﹞遂乃給 包公 起了官印一個 拯 字,取意將來可拯民於水火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