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雙忠祠碑文並序

宋雙忠祠碑文並序

由於滿人以異族入主中國,不但表現明末清初抗清鬥爭的著作遭到厲禁,即使有關歷史上漢族士民反抗異族入侵的著作,也常在禁忌之列。這一情況,到乾隆後期始有所改變。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宋雙忠祠碑文並序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姚鼐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東海朱使君[1],受命領兩淮鹽運司之次年[2],謁於江都城北宋制置使李公[3]、副都統姜公祠下[4]。乃進士民[5],告之曰:“當宋之季,自荊襄而下[6],城隳師殲[7],降死相繼。伯顏之軍南取臨安[8],阿術之軍北圍揚州[9]。時維二公忠義堅固,竭力合眾,以守茲城。臨安既下,帝、後皆入於元[10],孤城勢不可終全。二公卒不肯降屈其志,再卻謝後之書;斬元使,焚其詔,以絕他慮,明身必死國家之難。昔蜀漢霍弋、羅憲據郡不降魏[11],及審知後主內附,然後釋兵歸命。世猶愍其所處[12],以為弋、憲欲守而無所向,異於君在懷有二心者也。若二公,當國破主降之後,效節於空位[13],致命不遷[14],卒成其義概[15],可以壯烈士之志而激懦夫之衷者,以視弋、憲何如哉?今天子褒禮忠節,雖親與聖朝為敵,難而殞者,皆隆崇諡號[16],俾吏秩祀[17]。矧宋二公立身甚偉[18],而舊祠陊壞[19],歲久不修,其於朝廷獎忠尊賢之典,守吏以道導民之誼,甚不足以稱。我將率先飭而新之[20]。”眾皆曰:“願盡力!”乾隆四十二年六月,既竣工,桐城姚鼐為之銘。辭曰:元雄北方,既脫金距[21],瞰視江淮,嬰兒稚女[22]。誰固人心,奉彼弱主?力或不支,有氣可鼓。二公堂堂,孤城在疆[23]。國泯眾遷[24],誼不辱身;死為社稷[25],生豈隨君。既得死所,安於床茵[26]。烈士搏膺[27],市人流涕,同廟揚州,以享以祭。五百斯年,其報匪懈。新堂炯炯,有翼其外[28]。神陟在天[29],明曜剛大[30]。思蠲厥心[31],來庭來對[32]。[1]

作品注釋

[1]朱使君:朱孝臣,字子穎,號海愚,山東歷城(舊屬東海郡)人,姚鼐摯友。曾為泰安知府、兩淮鹽運使等。能畫能詩,著有《寶扇樓詩集》等。
宋恭帝畫像宋恭帝畫像

[2]兩淮鹽運司:清代掌管淮南淮北地區鹽政的機關,設在場州。
[3]江都:揚州。制置使:宋代掌管邊防軍事、捍衛疆土的官吏。李公,李庭芝,字祥甫,南宋末兩淮制置使,抵抗元兵南侵的民族英雄。
[4]姜公:姜才,南宋末通州副都統,驍勇善戰,與李庭芝共守揚州城,城破,英勇犧牲。
[5]進:招來。
[6]荊襄:荊州、襄陽地區(今湖北省)。
[7]“城隳”句:城池被攻破,軍隊被殲滅。“隳”同“毀”。
[8]伯顏:元大將,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領兵攻宋,自襄陽沿漢水入長江,至元十三年(1276)入臨安(南宋都城,今杭州),俘謝太后及恭帝。
[9]阿術:元大將。率兵攻南宋,破襄樊,至元十一年,從伯顏東下,伯顏軍攻臨安,阿術駐兵瓜洲,絕宋方兩淮援軍,至元十三年破揚州,殺李庭芝、姜才等。
[10]帝、後:南宋恭帝趙顯與謝太后。謝太后為南宋理宗皇后,名道清,度宗時尊為皇太后,1274年恭帝即位,尊為太皇太后,主國政,元兵攻入臨安,他遞表投降,並詔令堅守揚州的李庭芝投降,遭拒絕。
[11]霍弋:字紹先,三國時為蜀建寧太守,安南將軍,聞魏兵攻入成都,素服號哭,諸將勸降不聽,後知後主劉禪降魏,乃降。羅憲:字令則,蜀漢太子舍人,守永安,後主降魏後,屢遭吳伐,拒守經年而降魏。 
[12]愍(mǐn敏):哀憐。
[13]“效節”句:君位雖空,仍效力盡節。
[14]致命:捐軀獻身。不遷:堅定不移。
[15]義概:捨生取義的氣概。
[16]溢號:人死後官方按生前事跡所予的稱號。
[17]秩祀:經常的祭祀。秩:常。按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乾隆為“風勵臣節”,下詔“旌謚”明李抗清死節之臣史可法等一千六百餘人。
[18]矧(shěn審):況且。
[19]陊(duò剁):通“墮”,敗壞。
[20]飭(chì斥):整頓。
[21]金距:《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以尖利的金屬刺雞距(雞後爪)曰“金距”。元原為金國屬地,“脫金距”指元已滅金國,不再受全國統治。
[22]嬰兒:指南宋恭帝。南宋滅亡時,恭帝年僅五歲,故稱“嬰兒”。稚女:弱女,指謝太后。宋恭帝畫像
[23]在疆:仍在宋的疆域裡。
[24]泯:滅亡。
姚鼐姚鼐

[25]社稷:國家。
[26]床茵:棺中褥墊。
[27]博膺:拍擊胸膛。
[28]翼:遮護。
[29]陟:高。
[30]曜:照耀。
[31]蠲(juǎn捐):明。
[32]對:答。

文章賞析

清初,由於滿人以異族入主中國,不但表現明末清初抗清鬥爭的著作遭到厲禁,即使有關歷史上漢族士民反抗異族入侵的著作,也常在禁忌之列。這一情況,到乾隆後期始有所改變。乾隆四十年,鑒於清王朝的統治已經完全鞏固,漢族士民的反清情緒已基本上消失,又由於旌表前代忠節之士,有利於促使臣民為清王朝盡忠守節,乾隆於是下詔“旌謚”明季抗清死節之臣史可法等一千六百餘人。這是姚鼐寫作此文的一個重要背景。此文表現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李庭芝、姜才事跡,確實可歌可泣,但並不說明姚氏有什麼反清的民族意識。因此,姚氏類似的作品不可與戴名世的一些讚頌志節之士的作品同等看待。

作者簡介

姚鼐(nài)(1732~1815),中國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偲,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的義法論和劉大櫆的聲氣論,在理論上又有所發展。
①提倡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濟”。
②總結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八大要素。
③概括文章的陽剛、陰柔兩大類的風格,認為兩者不能偏廢。
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於“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模不夠闊大,缺少現實內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世以為精當,流傳很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