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報恩寺

安海報恩寺

安海報恩寺為明隆武三年丙戌(1646)四月鄭芝龍所建。隆武帝親賜:“敕建報恩禪寺”匾。寺在安平鎮靖西境,僧官贍田如議,以永梵修,規模相當。清順治間,毀於遷界。

簡介

康熙復界後,因該寺曾因鄭成功應清庭議和之請而與清談判之所,無人敢為重修,遂致廢丘。僅遺址尚存推員殘瓦,外有古榕一株,系寺中舊物。附近有小徑兩條,永不生草,傳即鄭成功列營與清兵對抗之跡,報恩寺位於晉江市安海鎮西垵村東北。規模宏偉,曾是安海名寺之一。

歷史沿革

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大舉南下,鄭芝龍等迎唐王朱聿鍵入閩。閏六月,與鄭鴻逵與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御史吳春枝、禮部尚書黃道周等,擁朱聿鍵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鄭芝龍受封平虜侯,掌握軍政大權;旋晉平國公。八月加太師。為表達對隆武帝的忠心,請建報恩寺,隆武帝親賜“ 敕建報恩禪寺”匾額。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清兵陷仙霞嶺,進逼福州,隆武帝奔汀州,被執。十一月鄭芝龍降。鄭成功揭竿而起,開展抗清鬥爭。他以金廈兩島為根據地,身先士卒,轉戰東南沿海,屢敗清兵,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順治十一年(1654)八月,清朝特遣內院學士葉成格、理事官阿山等人招撫鄭成功。九月,鄭成功派人迎清使於安平,會於報恩寺。鄭成功在報恩寺周圍列營數里顯示軍威,最後談判破裂。

清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厲行遷界,俗稱“辛丑播遷”,泉州沿海一帶成為廢墟,報恩寺被毀。康熙朝復界,因該寺曾為鄭成功與清使談判之所,無人敢為重修,遂成廢丘。二十世紀末,西垵村華僑捐資重建。寺內有聯:“ 滄海變更檐宇再建留古意,星斗轉換山門重開見新顏

寺內相關對聯

四處原野皆淨土 千里濤聲是法音

人物考福澤滋潤繁衍 事業憑精誠奮發搏擊

傳汝以佛音豈求一報 度子達彼岸即是大恩

大士搖甘露六境清淨 菩薩指迷津三道曉通

法雨沾東土天花散彩 慈雲覆南國貝葉書文

撫奎峰持寶塔龍蟠四鎮 襟鰲海扼長橋虎踞三江

七戒三齋只在一心誠敬 千祈萬禱惟求兩字平安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 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閩音

滄海變更檐宇再建留古意 星斗轉換山門重開見新顏

報存正氣寺逕自茲物穢草 恩綕海天島雲永世頌豐功

淨土清幽一塵不島菩提地 禪關寂靜萬善同歸般苦門

報國志永昭日月流芳千古 恩惠情廣披鄉鎮福澤萬里

報答家鄉情遊子虔心興古蹟 恩懷祖國愛僑胞著意示園林

報國仰延平在此寺拒清簽和約 恩封奉永曆想當年復明誓義師

我門中締結福緣豈惟在一炷清香幾聲佛號 你心裡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實春茁蘭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