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社區

安樂社區,隸屬寧蒗彝族自治縣大興鎮,地處大興鎮北邊,距大興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3公里。

基本信息

1、雲南省麗江寧蒗縣大興鎮安樂社區

該行政村隸屬寧蒗彝族自治縣大興鎮 ,地處大興鎮北邊,距大興鎮政府所在地4 公里,到鎮道路為 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3公里。東鄰爛泥箐鄉 ,南鄰岔河社區,西鄰羊窩子村委會,北鄰 紅旗社區。轄 新民、三棵樹、下仁河、上仁河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913戶,有鄉村人口3787人,其中農業人口 3436人,勞動力208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648 人。
全村國土面積22.6平方公里,海拔 2170米,年平均氣溫12.9 ℃,年降水量930毫米,適合種植 水稻、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4267 畝,人均耕地 1.24畝,林地2704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1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1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第二三產業為主。

2、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安樂社區

村莊由來 據《周氏族譜》記載,周氏祖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雲南大槐樹裡頭遷此??村。曲氏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由石老人遷來,因兵亂村里人在村後溝內躲過災難,後來以此取名“安樂溝”,建國後改名“安樂村”。
政區人口 社區位於街道駐地南4公里處,東臨少山社區,北與源頭社區隔河相望,南鄰南屋石新村,村西是丹山水庫、丹山嶺,王沙公路穿境而過。2004年,村改居,改稱安樂社區,有居民521戶人家,1405人。
名勝古蹟 村西“財貝溝”,確定為東周時期的貴族墓群,1992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狀況 安樂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栽種的品種主要有杏樹、桃樹、山查、葡萄、梨樹和蘋果樹等,其中1987年培育成功“德傑桃”,後定名為“城陽大仙桃”。2003年年產水果 200餘萬斤。社區的股份企業、私營企業、合資企業發展較快,先後建起了鋼銼廠、達德印刷廠、飛宇塑膠廠、福樂糕點廠等8家企業,有餐飲業戶和服務業戶10家,從業人員300多人。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605萬元,人均收入4197元。
社會事業 1998年與周邊村合資重建了達市級標準的雲頭崮國小。2002年整修了村內的大街小巷,硬化了路面,建了六個垃圾池。擴建了村幼稚園。新建居民樓4幢,118戶居民喬遷新居。2004年,參加農村新型基本養老保險720人,參保率91.1%;有1027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99.4%。

3、山東省青島市流亭街道安樂社區



村居由來

明初,曲氏從雲南遷姜哥莊,七世祖遷官泊村。1942年日本侵略軍修飛機場,逼官泊村民遷距官泊村以北1公里處的安樂橋附近立村,人們祈求在此安居樂業,故稱安樂村。

政區人口

位於流亭街道西北,距辦事處3.6公里。東鄰流亭立交橋,西靠濟青鐵路,南傍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北與南城陽社區接壤。2002年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再次擴建,根據整體規劃,全村120畝農用地全部被徵用。2003年7月,村民全部農轉非,村莊整體拆遷。2004年9月“村改居”,改稱安樂社區。2004年10月,全社區的163戶居民、434人全部遷至“空港新苑”小區居住。

村居建設

2004年,投資建設“空港新苑”小區,位於城陽一中西側,占地48.42畝,共建11個樓座,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社區全部遷此居住。

經濟狀況

安樂村歷代以農為主,家庭聯戶承包責任制後,以種植蔬菜為主。到2002年土地被徵用前,種植蔬菜品種增至20餘種,種植面積120畝,總收入達108萬元。1985年6月建行政村後,村集體先後兩次投資250萬元,建廠房6000平方米,“築巢引鳳”、招商引資,先後引進襪廠、養雞廠、假髮等廠,年上交租金47萬元。1985年辦起了第一個私營企業——興華車隊,到2003年共有個體私營企業3家,固定資產270萬元,年產值1000萬元,創利稅90萬元。共有百貨小賣部、飲食服務、理髮美容等7家,年創利稅12萬元。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160萬元,社區可支配財力30萬元,人均純收入569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