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餅店

由來

招牌招牌

1980年代,英國人安德魯(Andrew Stow)從英國到澳門任職凱悅飯店餐廳經理,後來有回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近郊小鎮Belem,品嘗一種據說是修女為了贏取教徒歡心而研發出一種名為Pasteis de Nata甜點,就一直忘不了它的美味。
返澳後的安德魯辭了工作開了一家西餅店,隔年就研發出全球獨創的新點心,後來變成觀光客口耳相傳“沒吃到‘安德魯葡撻’別說你到過門!”,而他也終於在去年榮獲澳門政府領發‘2005年度旅遊功績’勳章。
安德魯把傳統的葡式蛋撻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後,成名之後更擴展至大陸與港台、日本、泰國、菲律賓、韓國等地,且仿製者不少。後來他與太太離婚後,他繼續經營在路環的老店(安德魯),並在澳門大學開設分店。而太太則以瑪嘉烈之名在澳門半島經營。

安德魯與瑪嘉烈葡撻

安德魯餅店(Lord Stow's Bakery)是澳門一家著名的餅店,於1989年成立,位於路環市區撻沙街1號地下,以葡撻最著名。

葡撻葡撻

作為澳門標誌性的美食甜品,聞名遐邇的葡撻是每個到澳門的遊客必定要品嘗的美食。澳門的蛋撻有兩種,普通蛋撻和葡撻。普通蛋撻沒有加焦糖,也沒有葡撻味道那么濃,而聞名於世的正是葡撻。其中,安德魯葡撻和瑪嘉烈蛋撻當屬澳門最美味、最著名的葡撻,而安德魯和瑪嘉烈愛恨情仇的故事,更是為濃香飄溢的葡撻平添幾分傳奇的色彩。
坐落在寧靜的路環島,從澳門半島搭公車過去也要大半個小時,對於澳門這個小城來說,“安德魯餅店”這個小店也算是偏遠了。然而,安德魯餅店的顧客總是絡繹不絕,很多遊客千里迢迢趕過來只是為了品嘗新鮮出爐的安德魯葡撻。葡撻撻底表層是香脆的蛋酥層,經過烤箱的烘製,鬆脆酥香。中間的蛋黃層是整個葡撻的精髓之處,香滑柔軟,甜而不膩,入口即化,蛋香、奶香加糖香,令人回味無窮。
安德魯葡撻為了在口感上比葡式原始蛋撻更勝一籌,在配方里多加了適量的奶油。而蛋黃是最難伺候的原料之一,對烘焙技巧的要求十分嚴苛,安德魯餅店深諳其中的奧秘,既讓焦糖在蛋撻表面留下點點燒焦的外表,吃起來又沒有絲毫的焦味。
另外,和安德魯餅店平分天下的是“瑪嘉烈蛋撻店”。雖名為蛋撻,實際上也是葡撻。這家蛋撻店為安德魯的前妻瑪嘉烈所開。安德魯和瑪嘉烈在開創“安德魯餅店”不久便離婚了,後來瑪嘉烈便開了“瑪嘉烈蛋撻店”和安德魯唱對台戲。據說瑪嘉烈離婚後最傷人的一招,是將安德魯視為至寶的蛋撻配方賣給了肯德基。不過,也許很多人得感謝瑪嘉烈,因為她的有私奉獻,大家不必千里迢迢跑到路環,只要在到處可見的K FC就能吃到安德魯蛋撻了。
仔細品嘗,會覺得瑪嘉烈蛋撻的口感比較甜,外皮比安德魯葡撻稍厚一些。而廣州肯德基的蛋撻吃起來感覺味道和安德魯葡撻很接近,甜而不膩做到了,香滑柔軟卻略嫌不足。或許因為安德魯葡撻裡面混合了安德魯與瑪嘉烈的愛之苦澀吧,所以無法與路環島上的安德魯蛋撻清風般的單純味覺相媲美。

地點指南

招牌招牌

安德魯餅店:路環市中心撻沙街1號。從港澳碼頭先經過凼仔,然後經過路凼,才到路環島。(公交:21、21A、25、26、26A在“路環市區”站下,步行20米左右。)
瑪嘉烈蛋撻店:澳門南灣馬統領街17號B金南大廈(公交:3、3A、11、25、26A、32、33路,到新馬路或殷皇子馬路站下,沿著新馬路走到殷皇子馬路,與殷皇子馬路垂直的約翰四世大馬路附近,就可以看到瑪嘉烈蛋撻的指示牌。)

安德魯辭世

另在2006年10月26日澳門日報、10月27日香港蘋果日報與10月31日東森新聞網刊載,該店店主安德魯在10月24日清晨慢跑後因哮喘發作去世,享年51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