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岑格魯貝

安岑格魯貝,奧地利戲劇家,小說家。

早年

路德維希·安岑格魯貝(Anzengruber,Ludwig;1839~1889)奧地利戲劇家,小說家。1839年11月29日出生在維也納一小公務員家庭,1556年中學畢業後作過書店學徒兼學表演藝術。1858~1868年在一個流動劇團當演員。1869年回到維也納,任警察局文書。次年寫成第一部劇本《基希費爾德的牧師 》,上演後獲得成功,從此致力於文學創作。1882年後曾任一些雜誌的主編。他的戲劇創作多取材於維也納小市民和阿爾卑斯山農民生活。曾獲得席勒和格里爾帕策獎金。安岑格魯貝是奧地利大眾戲劇的大師賴蒙德和內斯特羅伊的繼承人。

戲劇

安岑格魯貝是19世紀奧地利民族文學中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哲學上主張費爾巴哈式的唯物主義。他在奧地利文化鬥爭中持反對教權派立場。他追隨啟蒙運動傳統,主張教育人民,變革現狀。他的第一部劇作《基希費爾德的牧師》描寫赫爾牧師因倡導博愛的“自由教會”而成為反動思想代表人物李希滕伯格的攻擊對象和犧牲品,另一個農村哲學家式的人物烏爾策塞普也因要娶一個新教姑娘而被逐出社交範圍。 該劇於1870年11月5日上演,立即轟動維也納,在奧地利戲劇史上,又一次揭開大眾戲劇的新篇章。《發偽誓的農夫》(1871),通過一個爭奪農家財產的故事,表現了由於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侵入農村而引起的傳統道德規範的解體、新的農村社會矛盾的出現。《劃十字的人》(1872),是一部描寫農民生活的諷刺喜劇。寫一個富農動員農夫們簽署一份反對自由派的請願書,圍繞著簽不簽字,要不要去羅馬懺悔的問題展開鬥爭。《良心譴責》(1874)是一部諷刺劇,展示了作者塑造各種人物形象的藝術才能。作品寫一個農民遭到雷擊後,一心想拯救自己的靈魂,並執意把自己的財產分贈親友,以平息因舊日丟棄一個女僕而招來的良心不安。《第四誡》(1877)是一部維也納風俗劇。作者描寫了三個市民家庭的戀愛、婚姻和謀殺,表現了資產階級社會道德的墮落。作品中也表現了自然主義慣於描寫的賣淫問題和遺傳問題。 安岑格魯貝晚年的戲劇作品有《雙雙自殺》(1876)和《鋼與石》(1886)等。

小說

他晚年主要精力集中於小說創作,重要作品有《污點》(1889)和《星石院》(1884)。塑造了一些像碎石工漢斯那樣具有反抗性的勞動者形象。他善於使用經過提煉的民間口語,作品的語言和劇中人物的對話生動有力,幽默風趣。在奧地利民族文學的發展史上,他最早以農民的生活作為題材,從而使維也納的大眾劇傳統得到進一步發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